偏头痛又名“头风”,与“中风”类似,因为其病因与“风邪”有关,同时这个名字也很形象地形容了头痛发作时形如“骤风”、时发时止的特点。   《证治准绳·头痛篇》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深而远”指偏头痛常常为久病,具有时间长、反复发作、难以痊愈的特点。   作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我国偏头痛发病率很高,内陆高原为我国高患病地带,东南沿海省市患病率低,女性发病远多于男性。   目前,西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神经血管的病变有关。中医认为风邪、寒邪湿热火邪均可以导致头痛五脏病变也可以导致头痛气机逆乱则是头痛的重要病机之一,而风药轻灵,走而不守,可以祛风除湿、缓痉止痛,又可以调节气机,是治疗头风的首选药。   “风药”理论是东垣继承其老师张元素关于药物气味的理论发展而来的,“风药”是指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一类药物。“风药”一词首见于张元素医学启源》,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写到“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特点,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   其中“风升生”一类,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牛蒡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共二十余味药。   偏头痛病位在头,而“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因此风药被当作治疗偏头痛的“引经药”,起到引药达病所的作用。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对于头痛的治疗首开应用引经药之先河,认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荆、阳明白芷、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此论成了后世头痛分经用药的基础。   李杲提倡用风药治疗头痛,“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质轻味薄”,是风药优势所在。   《圣济总录》中收载了大量宋代以前治疗头痛方剂,对首风脑风风头痛偏头痛的治疗都有详细的介绍。风邪客于阳经而致首风,表现为头面多汗恶风头痛、止作无时,治疗以祛风散邪止痛为法,如荆实汤“治首风颈项紧急,骨节疼痛”,主要组成有荆芥川芎防风酸枣仁薏苡仁犀角桑根白皮防风饮“治首风脑项掣痛”,由防风龙骨升麻赤芍黄芩葛根石膏组成; 治疗首风目运头痛,用芎菊汤(川芎防风麻黄前胡独活菊花枳壳炙甘草细辛石膏薄荷);此外,茯神汤一字散菊花散八风汤除风荆芥汤黑散方、芎术汤川芎散等都可以用于首风头痛,这些组方中大多以川芎防风等祛风、散寒、止痛之药为主。   《脉因证治》中提到“香芎散,治一切头风”“清空膏,治风湿热及诸般头痛,惟血虚不治”。   香芎散的组成:香附川芎炙甘草石膏细辛防风草乌川乌白芷荆芥羌活。   方中荆芥散风热、清头目,与石膏相配,能祛风热之邪;香附川芎同服,可治气郁头痛,同乌头甘草配伍,治偏头风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升浮为阳,能祛头面风,同白芷治疗偏正头风细辛味辛,性温,能散风除湿,治诸风痹痛;羌活味辛、苦,性温,善搜风、发表、胜湿。可见方剂组成中多用风药,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   除了“质轻味薄”,风药还常常有独特的香味,如荆芥柴胡紫苏等药,气味辛散,又芳香沁脾,用来做成药枕或者香囊,常常放在身边,也可以有效减轻偏头痛发作的症状,笔者室友患偏头痛多年,某日得到一包新鲜荆芥做成香囊,香味浓郁,闻之令人头脑放松,现在已成了她喜欢的枕边物了。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