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腰痛我有过比较,因为我在学校教学,有些针灸医生也来看病。我给他们治疗时,有时用浅刺轻灸,有时用深刺(1.5寸的针,同时手法较重)。结果他们普遍地告诉我浅刺轻灸1次就好了,而深刺时,当时疼痛会缓解70%~80%,但是腰部酸、强的感觉有时会存在2~3周,而浅刺轻灸时则无那样的问题。不仅如此,对于晚期前列腺癌骨转移突发性腰痛的病人,疗效也同样。西医认为腰痛原因是骨转移,只有用止痛药,用后效果不好,改用吗啡,但腰痛没有完全缓解,而且造成便秘。病人来做一次浅刺轻灸治疗后,腰痛便缓解了。几个月后同样情况再来治疗,也是一次即见效。另有一腰痛病人,30年前腰部因为骨肿瘤做过手术,手术在腰3~4椎中植入了金属物做固定支撑,对其进行浅刺治疗,治疗1次后,其疼痛缓解。 广泛应用 我之前提浅刺轻灸法,都只说北美地区,不敢提欧洲,因为我没在欧洲治过病人。后来有3位校友发来消息,指出轻针浅刺在欧洲地区也运用颇多。钱伟华医生说:“我在欧洲做针灸治疗,就是只能浅刺轻灸,临床疗效反而更好,而且病人依从性更好。”宋丽医生补充:“我这里也是同样,由于诊所中心设在大酒店中,病患来自亚、非、欧、南美洲等各国,我用的都是细针,病患反应效果都很好,这不是自己的感觉,是MediQi公司有统计数据。”陈林医生也指出:“英国有人用有针感与无针感比较,用CT观察大脑活动度的反应,没针感的反应活动度高于有针感的。” 浅刺轻灸理论溯源 1“气滑血清”和“气涩血浊”论 为什么浅刺有效?我从《黄帝内经》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发现气滑血清和气涩血浊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群,因此针刺的强度也不一样。气滑血清之人需要浅刺,深刺就会耗气损血。而气涩血浊之人则需深刺、重泻,他们的经气才能流通。 哪些人属于气滑血清呢?所谓气滑血清,是指气血慓悍,往来流利。内经里讲了3种人,第1类是瘦人。第2类是壮士,壮士分两种,一种是壮士而重,力量非常大,但行动迟缓,此类人属于气涩血浊。另一种是壮士而劲,力量大而且敏捷,具有爆发力,此为气滑血清。第3类是小儿,小儿不仅是气滑血清,而且是气血未充盈。 依据此理论,气滑血清之人我用浅刺和轻灸。 气滑血清者,我认为属阴平质、阴虚质(这里我所提出的体质与9种体质说有差异),我认为阴阳气血都有平质,然后才有相对应的偏颇虚质。依此理论选出的气滑血清者,用浅刺轻灸法疗效显著。而气涩血浊者用深刺不能完全获得满意的效果时,再回头用浅刺轻灸方法治疗,大多效果很好。 2“王公大人”与“布衣”论 临床上,普遍用浅刺轻灸效果不错,但是根据《灵枢·逆顺肥瘦》分类,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此后我从《黄帝内经》的另一理论受到启示,即“王公大人”与“布衣”的刺灸法完全不同。 一类人是“王公大人”,另一种是“布衣”,即老百姓。在《灵枢·根结篇》里,对王公大人的描述是:“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剽悍滑利”,而相应的治法是“微以徐之”“针小而入浅”。对于布衣则是“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所以,“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其与临床关系如何?在欧美,我认为病人普遍是“王公大人”,不是指他们的地位,而指他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大多数以肉食、奶类为主,这和古时“王公大人”相似。对他们针要浅刺,轻灸,或者不用火灸,用熨法代灸。 通过脉象判疗效 浅刺轻灸后,是否要用补泻手法,进针是否要加深,留到第二步来做,即取针时。 总之先把病人当作气滑血清来治疗,一般来说效果不错,当然有时也有所补充。取针时我会检测患者是否达到了治疗效果。如果未达到,我会考虑重新取穴或者进行补泻手法。这样的病人,以我的临床来看,大概不到20%。 临床效果的评定,除了根据症状外更要根据脉象,《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终始篇》:“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内经》对“气至而有效”“气调而止”“三刺而谷气至”评判的标准都是根据脉。“泻则益虚,补则益实”是其标准。因此针灸前,内经要求查脉。针灸后,也需用凭脉而知治疗效果。 浅刺轻灸,针前针后脉象有明显的改变。针刺前脉象虚弱的,治疗后变得比较充实,虽然脉道的大小并未改变,可预言这类病人治疗后会有明显疗效。 如果针刺前,脉象有独大、独小、独滑、独弦或者脉亢进的,针刺后再去把脉,如果和缓下来,说明治疗有效。尽管当时病症未全部消除,但可以预测病情一定会好转。 这一点容易做到,并不困难。有一次在学校,教务长让我去看一个病人,经过学生治疗,病人仍然躺在床上,不愿离开。病人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血不止,怕回去后再出血,无法止住。病人称来治疗了两次,出血越来越严重。对于这个难题,我摸脉后告诉她我给她做一点补充治疗,就应该没问题了。于是我用艾条灸隐白穴,她说学生已经灸过此穴位,没止住血。我说我再补充灸5 min,回去后你不会出血了。学生问为什么我们灸的时间比你长,你只灸了5 min,就认为她不会再出血?我告诉学生,因为我摸脉,从脉象知道她的出血快停止了,不是因为我灸了5 min,而是因为你们前面的治疗,她的脉象已经很和缓,没有芤脉,没有亢象,没有独大独小等,因此我断定她出血会停止。第2周回诊,的确出血停止了。 脉象的改变临床上经常可见。如果治疗后脉象没有改变,我会再考虑补充治疗。比如针刺后我再去看病人,其肝脉仍然弦大,没有改变,那我会泻其太冲。补泻手法我常用开阖补泻,迎随补泻。有时需重一点,就用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常常在治疗一两分钟后,再摸脉,脉象已经平稳,那我知道治疗有效。 另外,扎针5 min左右,我会去查看病人是否舒服,如果不适,需要调整。如果一切还好,我会15 min再去查看,这时有的病人已达到治疗效果,脉象完全趋于平缓,但病人还需躺下休息一会儿。我会取掉一些针,只留下多气多血的穴位,比如足三里等。留下一两颗针,目的不是治疗,而是治疗后病人需要静静地躺一会儿,放松后全身的经气才能得到协调。所以针灸治疗时,我把一部分辨证放在了后面,依据脉象。 脉象是最精准的,没有物理或化学检测能像脉象一样反映出人体内的平衡、协调和病变。这种脉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无力的脉象和治疗前的比较是否充实。第二是亢进的脉象是否平复。 通过脉象判断治疗时机 疗效不好,有诸多原因。治疗的时机不对,也会出现问题。《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即是说疾病未生之前可以预防,怎么知道?可以从脉象、望诊等多方面预知。比如说左面红,通过《黄帝内经》,可知这是肝热,要考虑治肝,这是治未病。“未盛”是指疾病还未发展到最强盛的阶段,此时需要治疗。如果病邪正盛时,内经曰“勿敢毁伤”“下工刺其方袭者也”,那是下工的治疗方法。 我对此有很多体会。30多年前去郊县赶集,回城的末二班车人满为患,一付担架几次冲向车门都被掀开,病人始终未能上车。担架上躺着一个农村妇女,意识朦胧,非常衰弱,当地县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到城里大医院去做手术。我在征得同意以后,马上取出银针,在他的丘墟穴浅刺,大概5 min后,她突然坐起来,打了几个嗝放了几个屁,然后说我好像不痛了呀,还要去城里吗?家里还有3个孩子呀。我看他的脉象已经缓和,于是告诉她说可以不去。等2~3 d再来复诊。几天以后,我给她开了药方,以后完全缓解。我没有想到就只是丘墟两针就治好了阑尾炎!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去问一位外科主任,他的回答是急性阑尾炎如果炎症控制了是可以不做手术的。 第2次就不行了。几年后,我在门诊看病,我旁边那位老医生告诉我他的病人腹痛很严重估计是急性阑尾炎,请我帮她做一下针灸只要止痛就行。我以为很容易,因为前面已经有一个例子,于是给他丘墟穴扎了针,没有止痛,又针足三里、阑尾,均不能止痛,其痛反而更甚。最后老医生告诉她,如果你能够忍痛,回去吃我这个药会有效果;如果不能够忍受疼痛,马上去附近的三医大附院做外科手术。结果他选择了去医院,后来回来告诉我们是急性阑尾炎。 这一案,因为在她疼痛正盛的时候扎针,犯了下工的错误,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 第3例在诊所发生的。一天,诊所前台告诉我,马上要来一个病人,她在医院做了人工流产术后,疼痛很厉害,医生给了止痛药但是不能止痛,她要马上来诊所。当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个病怎么治疗的时候,她先生就把她背来诊所了。并急促地催我扎针,但有前回的教训,我不敢贸然作针灸治疗。于是给她煎了一大杯生姜红糖水,嘱趁热慢慢喝下去,才喝半杯左右,就可以从先生怀里坐在床上,此后能够平躺。这时我才给她浅针轻刺,很快入睡。脉象平和时取针。除了仍然虚弱外,疼痛完全缓解。 上3个病例都与治疗时间相关,第1例,“刺其己衰,事心大昌”。第2例犯了“方其甚也,勿敢毁伤”的错误,不该刺时硬刺,所以失败。第3例将正盛转变为已衰,所以成功。 治疗时机的准确把握,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重视环境 治疗的环境也很重要,我认为应该如《黄帝内经》所讲,在不闻人声、清静温暖、关闭门窗的小屋,和患者交流谈心,使病人精神内守,再进行治疗。《灵枢·终始第九》:“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我的诊室温暖,并且有轻缓的音乐。扎上针后,病患能入睡或者半入睡,醒来后感觉特别舒服,脉象随之变化。为什么要这样的环境?因为卫气行于体表,只有在闭目入睡时,卫气才进入体内。卫气入内与营气相协调,全身精气通畅。这种得气方式,不是针下的得气感,而是全身经络通畅之得气。治疗后使患者感到精神愉悦、神清气爽、疼痛消失。 轻针浅刺适应症 对一系列痛症,包括头痛、痛经、腰痛、不孕症、肩颈痛等,浅刺轻灸效果良好。对于少数病例,比如中风后遗症半年之后、帕金森氏综合症等,浅刺轻灸效果不好。 总结 浅刺轻灸源自《黄帝内经》,枝繁叶茂于欧美。浅刺轻灸不仅是一种针刺手法,而且有普遍临床意义,是异法方宜论的发展。在《素问·异法方宜论》里,提出了东砭石、西毒药、南针北灸、中引导按硚。那么是否可续上一句:欧美浅刺轻灸。不妨把异法方宜论看作是中医的元素周期表,可以根据理论与临床,进行续加。 浅刺轻灸普遍适用于欧美。不仅如此,随着国内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国内适宜的人群也会越来越多。它是一种休闲享受治疗,无痛、放松、宁静、愉悦,神清气爽,疼痛自然消失。不仅用于治疗保健,更用于现代人的放松享受。 (此文根据马寿椿教授在ACTTOM的讲稿整理,并经马教授修改定稿。) 作者:马蕾整理 改编自:马寿椿教授论浅刺轻灸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