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萎缩是一组原因未明、成年期发病、散 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不良的 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等症 状,其中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突出表现者称为小脑型多系统萎缩,其临床症状复杂,治疗困难。近日 收治 1 例小脑型多系统萎缩患者,运用针药联合治 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4 岁,2015 年 12 月 14 日初诊。 主诉: 双下肢无力 3 年,渐进性加重 1 个月余。患 者 3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 天津某医院诊断为多系统萎缩。2015 年 11 月患者 自觉双下肢无力较前加重,于天津某医院查 PET/ CT 示: 双额叶及颞叶外侧代谢局灶性减低,双小 脑半球代谢明显减低,结合临床考虑多系统萎缩。 头颅 MRI 示: 脑桥具有 “十字征”表现 ( 见图 1 冠状位) ; 脑干、小脑萎缩,脑沟增宽 ( 见图 1 矢 状位) 。予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缓解膀胱痉 挛、高压氧等治疗,症状未见缓解,故于天津中医 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

刻诊: 神 清,精神可,语言欠流利,饮水偶呛,双手震颤, 双下肢困重无力,拐杖辅助行走,纳可,寐差,阳 痿,尿急、尿频、自控差,夜尿次数多,大便无 力、二三日一行。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腻,脉濡 数。糖尿病史 3 年。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 双 侧指鼻试验不准,双跟膝试验欠稳,轮替试验不 协调,Romberg 征 ( + ) ,共济失调步态,双巴彬 斯基征 ( + ) ,双夏道克征 ( + ) 。

西医诊断: 多 系统萎缩 ( 小脑型) ;

中医诊断: 痿证,证属窍闭 神匿、肝肾亏损、三焦不利;

治则: 醒脑开窍、滋 补肝肾、通利三焦。取穴: 主穴: 内关 ( 双侧) 、 人中三阴交 ( 双侧) 、下极泉 ( 双侧,极泉穴沿 经下移 2 寸) 、尺泽 ( 双侧) 、委中 ( 双侧) 、膻 中、中脘、气 海。配 穴: 百 会、四 神 聪、风 池 ( 双侧) 、完骨 ( 双侧) 、天柱 ( 双侧) 、中极、水 道、阳陵泉 ( 双侧) 。

操作手法: 患者为仰卧体 位,常规消毒。先取双侧内关直刺 0. 5 ~ 1 寸, 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手法 1min; 继刺人中,向 鼻中隔方向斜刺 0. 3 ~ 0. 5 寸,用重雀啄法,直至 眼球湿润或流泪; 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 呈45°角斜刺1 ~ 1. 5寸, 用提插补法, 使患者下肢抽动 3 次; 下极直刺 1 ~1. 5 寸,用提插泻法, 使患者上肢抽动 3 次; 尺泽,使肘关节屈曲 120° 取穴,直刺 1 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的前臂及手 指抽动 3 次;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 1 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下肢抽动 3 次; 百会、四 神聪平刺 1 寸,施捻转补法; 风池完骨天柱 进针 1. 5 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术 1min,捻转频率约为 120r/min; 膻中针尖顺任脉 循行方向斜刺 1 ~ 1. 5 寸; 中脘气海中极、水 道、阳陵泉直刺 1 ~ 1. 5 寸,以得气为度。膻中中脘气海施捻转补法中极水道阳陵泉平补 平泻。人中下极泉、委中尺泽留针,其余留 针 30min,每日 1 次,每周 6 次。

患者住院期间主 要以针灸治疗为主,并辅以西药奥拉西坦注射液 4g 静脉滴注,每日 1 次,改善脑代谢; 甲钴胺片 每次 0. 5mg,口服,每日 3 次,营养神经。 2015 年 12 月 28 日,患者日间如厕次数有所 减少,贮尿时间较前略延长,由原来的 20min 排 尿1 次延长到30min 排尿1 次,夜间小便次数较前 略减少,大便一二日一行,其余症状同入院前。针 刺方法同前。

2016 年 1 月 14 日,患者语言较前流利,饮水 偶呛消失,双手震颤频率较前减轻,日间小便次数 明显减少,贮尿时间可延长至 1 ~2h,寐差较前好 转,夜间深睡眠可达 5h。针刺方法同前,另加中 药汤剂,以补气健脾、益肾养肝、强筋健骨、通络 止痛、安神益智。处方: 黄芩片姜黄牛膝、制 远志羌活地龙、烫狗脊各 15g,千年健 30g, 蜈蚣 2 条,6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分两次服, 每次 150ml。患者服药后,自诉肢体较前有力,精 神状态较前好转,继服中药,6 剂,服法同前。针 刺方法同前。

2016 年 1 月 30 日,患者双下肢无力症状较前 缓解,可脱离拐杖缓慢行走,寐安,双手仍可见轻 微震颤。中药调整为两日 1 剂,继服 2 周。穴位调 整为: 印堂上星内关 ( 双侧) 、三阴交 ( 双 侧) 、膻中中脘气海中极水道阳陵泉 ( 双侧) 、关元 ( 双侧) 、太溪 ( 双侧) 、合谷 ( 双 侧) 。印堂穴,向鼻根部斜刺0. 3 ~0. 5 寸,采用轻 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即刻出针; 上 星穴,沿皮刺 1. 5 ~ 2 寸,针尖透向百会,施用小 幅度 ( <90°) 、高频率 ( 120 ~160r/min) 、捻转补 法1min; 关元进针前嘱患者排空小便进针 1. 5 ~ 2 寸,捻转进针使针感向下传至外阴部即可; 太溪 直刺 1 ~ 1. 5 寸,施捻转补法 1min; 合谷直刺 1 寸,平补平泻。其余施针同初诊。 2016 年 2 月 15 日,患者语言清晰流利,行走 较平稳,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日间 5 ~ 7 次,夜间 1 或 2 次,大便无力症状较前缓解,患者病情稳定 出院。停服中药。出院前,患者及家属拒绝复查头 颅 MRI。随访至2016 年5 月初,患者诸症控制良好。

2 讨论

中医学中无 “多系统萎缩”病名,依据其临 床表现特点,属中医学虚劳” “痿证” “风痱 病 ”“骨摇”等范畴 [1 ] 。本病多由于外邪侵袭、久 病体虚等多种因素致使经络阻滞,筋肉失于气血津 液的滋养而成痿证。从中医病机分析,该病系气血 阴阳失调,气血无以上充于脑,则脑髓空虚,神窍 失司; 三焦气化失司,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输布 失常,遂致尿频、尿急等排尿困难症状; 四肢筋脉 失于濡养而致肢体无力; 加之本病日久,患者生活 自理能力下降,情绪低落,日久可致抑郁、失眠。 故以醒脑开窍调神、滋补肝肾、疏通经络、通利三 焦为原则,综合治疗 [2 -3 ] 。 《灵枢·根结》曰: “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 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在治疗痿病时,无论是 针灸取穴,还是选方用药,都应调理脾胃,根据患 者病情变化,泻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方中内关为八 脉交会穴之一,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通于阴维 脉,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又因督脉上行于 脑,二穴合用具有调神开窍启闭之效。风池、完 骨、天柱补益脑髓,使脑络化生有源。极泉、尺 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膻中中脘气海分别 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膻中隶属任脉,为心包 之募穴,同时又是宗气汇聚之处,被称为 “气 会” ,具有调畅气机理气散滞的作用,意在调上 焦之气; 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 “腑 会” ,针刺中脘可通过脾升胃降的调节来疏调中焦 之气,助水谷化生气血; 气海属于任脉,位于脐下 一寸半,为 “生气之海” ,为肾中元气生发之所, 刺之可温元固肾、补调肾气和调理下焦。正如 《胜玉歌》所言 :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 亦宜。 ”故三焦通调、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则全身 气血津液代谢协调平衡。在针刺主穴的基础上,配 以中极水道阳陵泉以利水降浊除湿; 百会、四 神聪以调神安眠; 印堂上星共奏醒脑调神之效。 关元以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太溪滋补肝肾;

【作者】 陈爱霞; 杜宇征; 赵亮; 陆妍; 孟祥刚; 赵琦;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