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灿若,男,1934年生,江苏如东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全国中医药高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中国针灸》杂志编委,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学教研室副主任。

    1954年南通医校毕业分配到江苏省中医院,与老一辈中医专家共同筹建全国第一所省级中医院。在门诊内科,先后跟随马泽人、叶泉、樊天徒等老专家抄方,一年以后,跟师近代针灸学承淡安、邱茂良教授,一直在针灸领域工作至今。1970~1972年,参加中国医疗队赴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工作三年。曾赴美、英、澳、意、爱尔兰、日、韩、新西兰、芬兰、香港等3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短期讲学和医疗工作。

    盛灿若独创面三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咽四穴治疗咽喉和声带病变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科研方面,曾获全国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原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四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奖。

    承担全国中医药高校教材《针灸医籍选》《针灸学》编审工作,著有《中国当代名家医案》《中国针灸荟萃》《实用针灸临床手册》《实用针灸治痛手册》《新编中国针灸学》《实用针灸学》《急症针灸学》《临床针灸学》等20余部本。发表论文100余篇。

    陆某某,女,38岁,职员。1983年6月4日初诊。

    主诉失音半年余。患者4年前双侧甲状腺逐渐肿大,经诊断为甲状腺瘤,遂于1983年2月,在外科行甲状腺瘤手术摘除术,术后一般情况尚好,但第2天开始讲话声音低,贴近患者口边才能听到轻微的声音(耳语),当初只以为手术后局部疼痛的关系,拆线后,声音依旧如此,未见改善。术后半年来,患者多方求治,均未获效,认为与局部神经受损有关。

    检查:一般状态良好,面色白光白,讲话时费力,发声较困难,但构音清楚,语声极低微。舌淡、苔薄、脉细,尺脉尤弱。

    诊断:喉瘖(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损伤)

    治疗:补肺益肾,宜通气血。

    取穴:太渊太溪、咽四穴(喉结旁开2寸,向上5分、向下5分各取1穴)。

    操作:太渊太溪补法,咽四穴用平补平泻法,呈外八字形,沿喉管边缘进针1.2寸,进针后令患者不要讲话,以免损伤声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治疗15次后,患者和医生已能正面讲话,音量较前大得多,惟仍嘶哑,清晰度不够。原穴又治10次,嘶哑已不存在,患者稍多讲话,自感咽喉部干涩。原方加复溜,亦用补法,又治23次,讲话时声音、音量等均恢复至手术前一个样。

    按 喉属肺系肺脉通于会厌肾脉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所以失音一病与肺、肾关系甚为密切。《直指方》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该病虽为外伤而引起,但其病理与外感内伤而引起的失音相同,所以取太渊太溪,补益肺、肾之气,使精气充足,则上承于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

    《灵枢·忧恚无言篇》说:“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今患者手术伤及会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取咽四穴,修复受损经络,使气血运行畅通,声道得以滋润,发音则利。

    “咽四穴”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结合多年来临床上治疗咽喉疾病,或以咽喉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经验总结。以其为主穴,配合辨证选穴,用于治疗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咽喉部肿瘤放疗所致的发音困难、声带小结、舌咽神经痛、癔病性失语、急慢性咽喉炎等,均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咽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关系密切,尤其是肺胃肾三脏。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上连口腔,下通肺胃,喉为肺系所属,与肺相通,手太阴肺经,入肺脏,循经喉中;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上水谷之能道,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循下颌角前,沿咽喉缺盆;肾为藏精之脏,其经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根

    “咽四穴”的进针方向是沿甲状软骨边缘呈外八字形,向内直刺1.2寸(忌针尖向外斜刺),进针后局部出现一种如鱼刺梗在咽喉部的感觉,则治疗较佳。一般留针20~30分钟,可采取动留针,其间行针一次,捻针5~7次即可,不宜捻转次数太过,以免遗留痛感,但通常可在一天内完全消失。留针期间患者切忌讲话,在手法上忌大幅度捻转提插。若进针后患者出现面红、呛咳等症状时,可能为进针过深所致,应立即将针轻轻退出2~3分。

    “咽四穴”不属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古今文献中也无记载,故自定为“咽四穴”。其邻近足阳明胃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起到除痰祛瘀之效。(江苏省中医院 孙建华整理)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