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桑椹
实际拼音:
Sānɡ Shēn
英文名:
FRUCTUS MORI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果穗。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性状:
本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性味:
甘、酸,寒。
归经:
归心、肝、肾经。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中药大辞典》:桑椹
出处:
《唐本草》
实际拼音:
Sānɡ Shēn
别名:
葚(《尔雅》),桑实(《说文)),乌椹(《本草衍义》),文武实(《素问病机保命集》),黑椹(《本草蒙筌》),桑枣(《生草药性备要》),桑葚子(《本草再新》),桑果(《江苏植药志》),桑粒(《东北药植志》),桑藨(《四川中药志》)。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性状:
干燥果穗呈长圆形,长1~2厘米,直径6~10毫米。基部具柄,长1~1.5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个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圆形,稍扁,长2~5毫米,外具膜质苞片4枚。胚乳白色。质油润,富有糖性。气微,味微酸而甜。以个大、肉厚、紫红色、糖性大者为佳。
炮制:
用水洗净,拣去杂质,摘除长柄,晒干。
功能主治:
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
①《唐本草》:"单食,主消渴。"
⑦《本草求真》:"除热,养阴,止泻。"
⑧《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
⑨《现代实用中药》:"清凉止咳。"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安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