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椒目

椒目

出处: 本草经集注
实际拼音: Jiāo Mù
别名: 川椒目(《赤水玄珠》)。
来源: 芸香科植物花椒种子
性状: 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3~5毫米,表面黑色有光泽,有时表皮巳脱落,露出黑色网状纹理。种皮质坚硬,剥离后,可见乳白色的胚乳及子叶。气香,味辛辣。
炮制: 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炒出汗(油)用。
性味:

苦辛,寒,有毒。

陶弘景:"冷。"

②《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③《唐本草》:"苦,寒,无毒。"

归经: 要药分剂》:"入脾、膀胱二经。"
功能主治:

水肿胀满,痰饮喘逆

陶弘景:"去水。"

②《唐本草》:"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③《本草衍义》:"治盗汗。又治水。"

④《本草蒙筌》:"定痰喘。"

⑤《本草备要》:"治胀,定喘,及肾虚耳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分;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服。
复方:

①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椒目(水沉者),取熬之,捣如膏,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

③治水泛于肺,肺得水而浮,故喘不得卧川椒目(沉水者,略炒)为末,每一钱,姜汤调下。(《赤水玄珠椒目散

④治暴宿食留饮不除,腹中为患:椒目二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捣)。以枣膏丸如麻子。服二丸,下,痛止。(《补缺肘后方》)

⑤治肾气虚耳中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椒目巴豆菖蒲松脂。以溶为筒子,纳耳中,一日一易。(《药性论》)

⑥治久年眼生黑花不见者: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二两。上药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汤送下。(《续本事方》)

⑦治白带椒目末服之。(《金匮钩玄》)

各家论述:

①《药性论》:"椒气下达,故椒目能治肾虚耳鸣。"

朱震亨:"椒目下达,止行渗道,不行谷道,能下水燥湿。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奉,以其久久则火自水中起,谁能御之?"

③《本草述》:"椒目治喘,似于水气之喘更为得宜,他如相火上逆之喘,反为禁药,盖其补命门之阳,与椒谅无大异也。"

④《长沙药解》:"椒目,泄水消满,《金匮》己椒苈黄丸用之治肠间有水气腹满者,以其泄水而消胀也。"

临床应用: 用于平喘:将椒目研粉过筛,装胶囊或制成片剂内服,每日2~3次,每次量相当于生药1~1.5钱。观察108例气喘患者(绝大部分系慢性喘息性气管炎),以3天(38例)或10天(65例)为一疗程。结果平均有效率为94.2%,显效以上占40.8%。对咳、痰、喘的有效率分别为82.8%、72.3%、93.2%,以平喘疗效最高,平均显效以上达64.1%。10天一疗程者其疗效比3天一疗程明显增高。药效维持时间据21例观察,最短3小时,最长24小时。副作用:少数有头昏、恶心痰血、热感,但不影响服药。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同属植物香椒子的种子亦同等使用。

《中华本草》:椒目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实际拼音: Jiāo Mù
英文名: Seed of Peppertree Pricklyash, Seed of Bunge Pricklyash
别名: 川椒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1.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2.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待果实开裂,果皮与种子分开时,取出种子

原形态:

1.花椒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m。具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剥,当年生枝具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腹面两侧有狭小的叶翼,背面散生向上弯的小皮刺;叶柄两侧常有一对扁平基部特宽的皮刺;小叶无柄;叶片5-11,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l.5-7cm,宽1-3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通常微凹,基部尖,边缘具钝锯齿或为波状圆锯齿,齿缝处有大而透明的腺点,上面无刺毛,下面中脉常有斜向上生的小皮刺,基部两例被一簇锈褐色长柔毛,纸质。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2-6cm,花轴密被短毛,花枝扩展;片细小,早落;花单性,花被片4-8,一轮,狭三角形或披针形,长1-2mm;雄花雄蕊4-8,通常5-7;雌花心皮4-6,通常3-4,无子房柄,花柱外弯,柱头头状。成熟心皮通常2-3,蓇果球形,红色或紫红色,密生粗大而凸出的腺点。种子卵圆形,直径约3.5mm,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9-10月。

2.与前种的区别在于:小叶片15-21,对生或近对生,呈不对称的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3.5cm,宽0.5-1cm;主脉下陷,例脉不明显。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被明显分为花萼和花瓣,排成两轮;无子房柄,蓇果表面草绿色、黄绿色至暗绿色,表面有细皱纹,腺点色深,呈点状下陷,先端有极短的喙状尖。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喜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处,也有栽培。

2.生于林缘、灌丛或坡地石旁。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西藏等地。

2.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椭圆形、类圆形或半球形,直径3-4mm,外表面黑色,具光泽,密布细小疣点。表皮脱落后露出黑色多边形网状纹理。种脐椭圆形,种脊明显。种皮硬脆,剥除后可见淡黄色胚乳或子叶,胚乳发达;子叶肥厚,位于胚乳中央,有的种子内面大部中空,仅残留黄白色胚乳。气芳香浓烈,味辛辣凉口。以色黑、具光泽、胚乳及子叶丰满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 子横切面:花椒目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大小相近。向内为1至数列栅状细胞,壁薄,其下有众多石细胞,相聚成带,细胞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纹孔及孔沟清晰。内种皮细胞数列,垂周壁网状增厚。胚乳细胞多列,多角形,细胞壁薄;子叶表皮细胞1列,其下有l-2列栅状细胞,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较疏松。胚乳细胞及子叶细胞内含油滴及糊粉粒。

粉末特征:①表皮细胞多角形,长28-80μm,直径20-58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少数均匀增厚,有的细胞较大,内充满黄棕色透明分泌物。②栅状细胞多破碎,垂周壁连珠状增厚。③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椭圆形,长26-52μm,直径14-40μm,纹孔和孔沟清晰。④内种皮细胞平周壁网状增厚明显,木化。另有胚乳的油滴及棕色块。

鉴别: 理化鉴别 取花椒目粉末0.5g,加1%盐酸15ml,水浴温热15min,滤过,取滤液lml于小试管中,加碘化铋钾试剂数滴,产生橙红色或棕红色絮状沉淀。(检杳生物
炮制: 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炒出汗(油)用。
性味: 味苦;辛;性温;小毒
归经: 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 水消肿;祛痰平喘。主水肿胀满;哮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g;研末,1.5g;或制成丸、片、胶囊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服。
复方: ①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 椒目(水沉者),取熬之,捣如膏,方寸匕。 《千金方》)②治腹满口舌干燥, 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③治水泛于肺,肺得水而浮,故喘不得卧川椒目(沉水者,略炒)为末,每一钱,姜汤调下。(《赤水玄珠椒目散)④治暴宿食留饮不除,腹中为患: 椒目二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捣)。以枣膏丸如麻子。服二丸,下,痛止。(《补缺肘后方》)⑤治肾气虚耳中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椒目巴豆菖蒲松脂。 以溶为筒子,纳耳中,一日一易。(《药性论》)⑥治久年眼生黑花不见者: 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二两。上药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汤送下。(《续本事方》)⑦治白带椒目末服之。 (《金匮钩玄》)
各家论述:

1.《药性论》:椒气下达,故椒目能治肾虚耳鸣

2. 朱震亨椒目下,止行渗道,不行谷道,能下水燥湿。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以其久久则火自水中起,谁能御之3.《本草述》:椒目治喘,似于水气之喘更为得宜,他如相火上逆之喘,反为禁药,盖其补命门之阳,与椒谅无大异也。

4.《长沙药解》:椒目,泄水消满,《金匮》己椒苈黄丸用之治肠间有水气腹满者,以其泄水而消胀也。

5. 陶弘景去水

6.《唐本草》: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7.《本草衍义》:治盗汗。 又治水

8.《本草蒙筌》:定痰喘

9.《本草备要》:治胀,定喘,及肾虚耳鸣

临床应用: 用于平喘。将椒目研粉过筛,装胶囊或制成片剂内服,每日2-3次,每次量相当于生药 1-1.5钱。观察103例气喘患者(绝大部分系慢性喘息性气管炎),以3天(38例)或10天(65例)为一疗程。结果平均有效率为94.2%,显效以上占40.8%。对咳、痰、喘的有效率分别为82.8%、72.3%、93.2%,以平喘疗效最高,平均显效以上达64.1%。10天一疗程者其疗效比3天一疗程明显增高。药效维持时间据21例观察,最短3小时,最长24小时。副作少数有头昏、恶心痰血、热感,但不影响服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