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证(附:强中)
《灵》、《素》
《素•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死不治。
《金匮》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此证不可误认蛔厥。)
《病源》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血气壅涩,故成痈脓。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利多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由肾盛之时,恣意快情,致使虚耗,故不渴而小便多也。
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由少服五石,热住于肾中,下焦虚,少壮之时,血气尚丰,能制于五石,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虚不复能制津液。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
消证方
文蛤散(《金匮》)
渴欲饮水不止者主之。《伤寒论》治心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欲饮而不渴,乃胸中有水而口燥也。)
消渴方(《千金》)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清胃之主方。)
茯神汤(《千金》)
泄热止渴。治胃腑实热,引饮常渴者。
茯神(二两) 栝楼根(五两) 生麦冬(五两) 萎蕤(四两) 知母(四两) 生地黄(六两) 小麦(二升) 大枣(二十枚) 淡竹叶(切,三升)
上九味,以水三斗,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渣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不问早晚,但渴即进,通治渴患热者。
上二味,绞地黄汁浸黄连,出,曝燥,复纳汁中,令汁尽,干捣末,蜜丸桐子大。服二十丸,日三。食前后无拘。亦可为散,酒服方寸匕。(此治胃中有伏火之方,制法神妙。《本事方》用冬瓜汁收入黄连内为丸,即以冬瓜汁煎大麦仁汤下,亦仿此义,则知多吃冬瓜亦妙也。)
桑根汤(《千金翼》)
主日饮一石水方。
桑根白皮(切,五升,入地三尺者良,炙令黄黑)
神效散(《本事方》)
治渴疾饮水不止。
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候,神效。
猪肾荠苨汤(《千金》)
强中之病,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凡如此等,宜服。
猪肾(一只) 大豆(一升) 荠苨(三两) 人参 石膏(各三两) 茯神 磁石(绵裹) 知母 葛根 黄芩 甘草 栝楼根(各二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去渣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渴即饮之。下焦热者,夜辄合一剂,病势渐歇即止。(此乃肾热之证,因药毒所发,与胃热之消渴各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