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中暑有阴、阳之分,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暑月受寒,故名阴暑;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多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等,这种中暑往往病情较危重。

治疗阳暑主要以清热解暑为主,可用张仲景白虎汤药物组成为生石膏50克(先煎),鲜芦根生地黄30克,竹叶心知母各10克,荷叶1张,西瓜皮1块,生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如热极生风、四肢抽搐者,可加钩藤后下)、地龙菊花各10克,以熄风止痉,必要时,加用羚羊角冲服;如热盛伤津,出现舌红口干多汗,可加沙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各10克,以益气养阴。神志昏迷者,用牛黄清心丸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以醒脑开窍;如出现面唇青紫、肢冷脉微者,可用参附汤救逆固脱。

人们一般对阳暑的防治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正如《时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夏日过度避热贪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饮,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治疗阴暑主要以解表清暑为主,首选藿香正气类药,此类药物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适用于因过度避热贪凉引起的“阴暑”,表现为头痛身重、四肢酸痛、怕冷发热无汗等,有的还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另外,藿香正气药物中大多数药都具有辛温燥湿作用,对于因湿度大、暑热挟湿而引起的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等症也有较好疗效。但对于“阳暑”和“暑热感冒”(俗称“热伤风”)则不适宜。

预防阴暑要注意不能过于贪凉,避免通宵吹电扇、空调,生冷饮食要节制,大汗后不要马上冷水淋浴。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尤应加强防护,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授 王海亭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