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又称
香椒、
大花椒、
川椒、
蜀椒,为
芸香科植物
花椒的果皮,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和制作菜肴的
芳香佐料。 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表明
白芷、
佩兰、
花椒、
肉桂等已是当时制作香袋的主要原料。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四个香囊和六个绢袋,内中就盛放着
辛夷、
桂、
花椒、
茅香、
佩兰等
芳香性
药物。说明先民早已懂得通过佩带香囊,使产生辟秽消毒、避免
疾病传播的作用,且成为习俗,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据现代研究,佩戴香药确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血清免疫蛋白的浓度,从而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
花椒还与皇帝后妃
有过不平常的关系。据说汉成帝将绝色佳人赵飞燕纳入后宫后,飞燕一心想生个太子,但久不受孕。御医诊断为
风寒入里,
宫冷不孕,奏请将后宫用
花椒涂四壁,取其室
温气正。从此,“椒房”还具有温暖、芬芳、多子之义,成了后妃居住处所的代名词。 中医认为
花椒性味辛温,入脾、肺、
肾经,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
驱虫健胃、利尿消肿、坚齿发、解鱼腥毒等功用。广泛用于各种积食停饮、心
腹冷痛、
呕吐噫呃、
咳嗽气逆、
风寒湿痹、
泄痢寒疝、
虫积腹痛、
口臭齿摇、虫蛀
牙痛、
阴痒疮疥、皮肤
皲裂、手足
冻疮等病症的治疗。例如
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在
大建中汤中将
花椒与
干姜等合用,治疗虚寒
腹痛症;与
乌头、
附子、
干姜等配伍,一派大辛大热,在
乌头赤石脂丸中主治
心痛症;而治疗“
蛔厥证”的
乌梅丸更是仲景留给后人的千古名方,其配方中就有
花椒;此外,在主治“阳毒证”的
升麻鳖甲汤中,巧将
花椒用于
解毒;而治疗“金疮”的
王不留行散中,配伍
花椒则重在调
理气血。 据现代分析,
花椒含挥发油,对炭
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
白喉杆菌、
肺炎双球菌、
葡萄球菌及
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
伤寒和副
伤寒杆菌和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猪
蛔虫有杀灭作用;于局部有麻醉止痛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少量持续吃
花椒,可促进新陈代谢,大量食用
花椒能促进有关生殖腺体的发育。
花椒在临床上用之得当,确能大显奇功。下举几个比较简单的验方,供读者选用:
1
腹痛:
花椒3克,
干姜6克,
香附12克,水煎服,每日2次。 2
龋齿痛:
花椒1粒,塞入
龋齿洞内,咬紧牙,少许时间即止痛。 3
肠道与胆道
蛔虫:
花椒6克(微炒),
乌梅9克,水煎服,每日2~3次。 4
回乳:
花椒9~15克,冷水400毫升
浸泡后煎煮成250毫升,加
红糖30克,每日1次,连服2次即显效。 5 皮肤湿疹:
花椒9克、
苦参25克、
地肤子12克、
白矾9克,煎水薰洗。
花椒入药内服,煎汤一般每次2~5克,或在丸、散中配伍使用;外用可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值得注意的是,
花椒辛温,
阴虚火旺者一般忌服,孕妇也需慎用。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