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常见于冬季,是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本病与中医学文献记载的“冻疮”、“冻烂肿疮”相类似。   如《外科启玄冻疮记载:“冻疮多受其寒冷,致令面目手足初痛次肿,破出脓血,遇暖则发烧。亦有元气弱之人,不耐其冷者有之。”《诸病源侯论·冻烂肿疮候》记载:“严冬之月,触冒风寒毒之气,伤于肌肤,血气壅涩,因而瘃冻,焮红疼肿,便成冻疮。”   { 病因病机 }   中医认为,本病系阳气不达,复感寒冷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隔、气血凝滞肌肤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对冷发生的异常反应,寒冷潮湿或寒暖急变时更易发生。此时小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瘀血,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病。患者自身的皮肤湿度、末梢微血管畸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障碍、慢性中毒或感染、鞋袜过紧和缺乏运动等均可助长冻疮发生。遗传亦起一定的作用。   { 主要症状 }   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和妇女或末梢血循环不良者。   好发部位:好发于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趾、足缘、足跟及耳廓等处。   皮损特点:常见损害为局限性瘀血性暗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边缘呈鲜红色,表面紧张有光泽,质柔软。局部按压可褪色,压力除去后红色逐渐恢复。如受冻日久,损害表面可发生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或溃疡,愈后留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痕。   自觉症状:常有末梢部皮肤发凉、肢端紫多汗。有时瘙痒明显,受热后加剧。   病程及预后: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   { 诊断要点 }   发病时间(寒冷季节)+部位(四肢末端)+典型皮疹(局限性暗紫红色水肿性斑片)+症状(发凉伴瘙痒)+预后(自愈性+反复性)。   { 类证鉴别 }   多形红斑:手足、前臂背面水肿性红斑,可见靶样损害。病程较短。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药物过敏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发生冻疮样皮疹,自身抗体的检测和多系统损害可与冻疮鉴别。   { 中医治疗 }   辨证施治:   以阳气不达,寒冷侵袭,气血凝滞型常见。   主要表现:畏寒,形寒身冷,四肢不温,局部漫肿发凉或起水疱,遇热痒痛相兼,皮色苍白或紫暗;舌质淡。脉细涩或迟。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方药:黄芪10克,当归10克,川芎5克,赤白芍各10克,鸡血藤15克,透骨草15克,吴茱萸6克,桂枝10克,生姜皮6克。   中成药:活血消炎丸:3克,每日2次,温黄温开水送下。   外治法:   早期红肿者可选用紫草茄根煎水,或祁冬瓜皮桂皮川椒等量煎水温洗或浸泡,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未破者:可用紫色消肿膏。   已破者:可用紫色疮膏或化毒散软膏。   { 西医治疗 }   外用药物治疗:   2%~5%樟脑软膏或蜂蜜猪油软膏。   发生水疱和破溃者,可应用环丙沙星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   系统药物治疗:   口服烟酸、硝苯地平等血管扩张剂。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静脉滴注,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笔者认为,本病发生具有典型的时间、地域或工作性质等特点,寒冷季节注意局部保暖和干燥是预防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可加强锻炼与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佩戴手套、鞋袜不宜过紧。一旦发病,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用热水浸泡;易受冷部位擦凡士林或其他油脂类,以保护皮肤;局部按摩及温水浴,可以改善血循环。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