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内伤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劳倦伤脾、精神因素、外感时邪引起,虫积、痰饮、淤血也可病脾。脾与胃虽然同司运化水谷,但脾是脏,胃是腑,脏属阴,腑属阳。脾与胃的表里关系,各有其不同的性能,不同的作用,具有相反相成的矛盾特点,才能纳化水谷,摄取精微,益气生血,滋养脏腑百脉。
先说纳与化,胃主纳,脾主化,是脾胃的主要功能。胃乃脾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经过消化、吸收的过程,转化为气血津液,从而灌输脏腑经络,营养四肢百骸。脾之所以运化,有赖阳气之鼓舞,与命门火有关,五脏之阳气非命门火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命门火不能发,脾胃非火不能生,当为脾胃之母。
纳与化是矛盾的,纳不化或化不能纳,就会出现病态。胃纳作用反常,则纳减,不能食,食后胃中嘈杂、噫气,或多食、善饥等;脾化作用失职,则食后胀满,或困倦、四肢无力,或虽食而消瘦,甚则生湿生痰,而为腹泻、浮肿或痰饮诸症。观察脾胃纳与化的功能失调是临床的重要环节,也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措施。
再说燥和湿,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这两种相反的性能,表现在机体内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从而保持生理功能的平衡。胃没有燥就不能纳食,脾没有湿就不能运化,燥和湿是脾胃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脾为湿土,故湿邪最易亲和脾脏,若湿邪困脾,就会出现食入作胀、思睡、四肢无力等症,且脾多湿症,如脾阳不足则湿从内生,或湿留成饮,或湿聚为痰,或湿流于肠间,或湿散于皮肤,形成痰饮、腹泻、肿胀等症。燥热之邪最易伤胃,胃阴不足则燥从内生,或燥伤胃痛,或燥伤中焦而消渴,或燥结胃肠而便秘。因此,可以说燥和湿在临床上指导着胃肠病的治疗,脾多湿病就多用温燥之药,胃多燥病就多用柔润之药。另外,脾胃的燥湿反常,也可因其他脏腑失调引起,如肾火不足则脾阳不足,心火太旺则灼伤胃阴,必须分清主次,辨证治疗。
升和降指的是脏腑机能,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的升降作用主要为升清降浊,这是脾胃纳化功能的正常现象。脾胃升降失常者,可由清气下陷、浊气上逆、清浊相干、肝木乘土、痰饮中阻及阻碍心肾通路引起。清气下陷多见脱肛、子宫脱垂、便血、妇女经漏、带下等症,浊气上逆多见胀满、痰饮、眩晕、呕吐等症,清浊相干若乱于肠胃则为霍乱,肝木乘土则见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痰饮中阻当激浊扬清,土虚脾病则致心肾不交而有梦遗、惊悸等症。升降失调的治疗原则,胃气不降者应和胃降逆,脾气不升者当升提中气。
总之,治疗脾胃疾病的关键,不外乎纳和化、燥和湿、升和降三个方面,只要抓住这三方面,使其相互协调,矛盾统一,疾病自可消除。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