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叔说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口臭是一个让人十分尴尬的事情,可能会让人不自信,影响交际。
历代很多名医也是这样认为的,如《医宗金鉴》说:“口出气臭,则为胃热。”
胃热口臭大家都比较好理解,胃热重,胃肠里的臭浊之气就更容易从嘴里散发出来。就像是天气炎热的时候,食物更容易腐败,更容易发臭,臭味会飘得更远。
不信你试一下加热便便,臭味肯定会散发得更远。(好重口味啊.......)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口臭是因为胃热导致,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并非胃热,甚至可能是胃寒、瘀血。
正如《医粹精言》所言:“医者见口臭,即言是火,此说无凭.......臭者,阴气也。阴则有形有臭,故口臭治法,亦宜热不宜凉。”
试想一下,下水道里常年阴寒,若堵塞不通,淤泥垃圾堆积,也是会产生恶臭的。
又如梅雨季节,食物也是容易发霉变质而发臭的。只有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寒湿一散,臭味自然会消失。
李某,男,50岁。口中常有秽浊之气,其味臭不可近人。饮食恶冷喜热,腹胀便溏,1日数次。
查:体瘦,口中气味浓臭,舌淡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
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8g,白术30g,干姜18g,炙甘草18g,制附子9g。
服药10剂后口中秽气大减,腹胀消失,大便1日2次,已成形。虑其脾虚日久,胃中积滞一时难以消尽,嘱更服附子理中丸调理至诸症消除。--《理中汤临证运用浅识》
瘀血能导致口臭这个说法,源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书说:“血府血瘀,血管血必瘀,气管与血管相连,出气安得不臭?”
血瘀为何会导致口臭?至今我还不是很明白。
我猜想是肠胃浊气下降需要气的推动,津液、血液的濡润,若血液瘀阻,肠胃就会失去濡润滋养,浊气则不能下降,浊气上升到口腔而产生口臭。
所以李东垣治疗便秘,会用桃仁、红花之类的活血药,也是通过活血,让血液到达肠道,使肠道得到血液滋润,自然会推动大便下行。和活血药治疗口臭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徐某,男,50岁,干部,1981年3月10日诊。口出臭气难闻已有二年之久,初服凉药尚有小效,久则非但无效,反而加重。纳差,胃中觉冷,食后腹胀,大便常秘。舌质淡,苔厚腻白腐,脉沉。
投通窍活血汤,易麝香为白芷,加桂枝。进药十剂,口臭即除。--《久病必有瘀的临床体会》
张某,女,35岁,1950年1月4日初诊。患有口臭17年,到处求治未愈。来诊时余无异常,唯开口讲话,臭秽之气使人厌之。
考虑病久可能瘀滞中焦,试以失笑散治之,药用五灵脂10克、生蒲黄8克,共服8剂,口臭彻底治愈,至今未发。--《失笑散治愈顽固性口臭2例》
。。。。。。。。。。
胃热、食积、湿热、胃寒、瘀血、气滞、阴虚都会导致浊气不降,都会引起口臭。
治疗口臭可选的方剂还是蛮多的,如半夏泻心汤、小承气汤、旋覆代赭汤、泻黄散、保和丸、三仁汤、理中汤、通窍活血汤之类。
当然,有很多口臭不一定是肠胃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其他脏腑的问题,还可能是口腔的问题。
但我还是觉得,很多口腔问题也与肠胃有关。当肠胃浊气不降时,分泌的唾液亦会更浊,闻之亦有臭味,此唾液在口中,则更利于细菌的生长,更容易导致口腔问题吧。
古人也是有口腔局部用药治疗口臭的,如《千金方》用细辛煎汤含漱,朱丹溪用香薷含漱。还有用藿香、豆蔻、丁香的。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