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发病部位和发作性疼痛特点,相似于
中医学的“
面游风”“齿槽风”“
厥头痛”等病名。运用中医药治疗之前,必须首先对
疾病有明确的诊断。古人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因此,可以认定本病主要病邪是风邪。 纵观《
灵枢·
经脉篇》对十二经循行及对
三阳经症候的记载,临床上三叉神经痛以第二、三支多发,与这个循行规律是大致吻合的。也证明三叉神经痛与
经络受邪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遵循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
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血瘀所致者,以清热、
涤痰、活血为主。 通过病例分析,患风火型三叉神经痛的占全部病例的68%,
风寒型约占9%左右。血瘀型三叉神经痛为风火型和
风寒型的延续,久治不愈形成血瘀。 风火型三叉神经痛 临床特点——疼痛畏惧
风热刺激,疼痛呈现火烧或电击样,多在明显板击点。可伴有面红
目赤,
五心烦热,口燥
唇裂,
心烦易怒,
大便秘结,
小便黄等。此型
舌诊特别重要,多有
舌边尖色红,
舌质干少津,
舌苔黄腻等
热证舌像,
脉象多见弦滑或略数。
治则:
疏风泄热为主,佐以活络止痛。 处方:
川芎30克,生
石膏50克,
菊花15克,
水牛角25克,
胆南星10克。 一支疼痛加
蔓荆子50克,二支疼痛加
薄荷15克,三支疼痛加
黄连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加
柴胡15克。 服用本方多在4服至12服获效,若服至12服仍无效者,可把
川芎每剂改为75克,再服4服,仍毫无疗效,可考虑按血瘀型治疗。 典型验案 吴某,女,50岁,于1969年7月7日初诊。三年前,因
精神严重创伤,于当夜左侧上、下颌部突然电击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每半小时左右发作一次,每次持续30秒钟左右,疼痛发作时含漱凉水自觉舒服。曾怀疑牙病,拔掉左侧四颗上下磨牙,但疼痛无任何缓解,每因洗漱、说话、吃饭均可诱发,因此长期不能冼脸、说话,不能安静饮食。服苯妥英纳无明显疗效。经常应用杜冷丁维持。曾用无水
酒精封闭缓解两个月后又疼痛复发,而且发作时间延长,缓解期亦愈益缩短。近一年来,疼痛无缓解,彻底不能入睡,因而来我院诊治。 刻诊:呈痛苦表情,步入诊室,不能回答问话,
口角不时
流涎,
舌边尖红,舌面前1/3处有一粟粒大
溃疡,伴
便秘溲赤,
口苦心烦。
脉象沉滑,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无三叉神经运动及感觉障碍)。 诊断:风火型齿槽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处方:
川芎30克,生
石膏50克,
水牛角25克,
菊花15克,
柴胡15克,
山栀子15克,
胆南星10克,
薄荷15克,
黄连10克。服上药2服,疼痛豁然消失,唯有
麻木感。继续服前方2服后,
麻木感也消失。停药观察,9年从未复发。
风寒型三叉神经痛 临床特点:三叉神经痛加寒的症状。多在冬秋季节发病,疼痛多由冷风刺激诱发,疼痛发作时畏惧寒冷,疼痛性质多呈
掣痛。可伴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
大便稀溏,小
溲清长,
舌质淡嫩,
舌苔薄白,
脉象沉迟等:
治则:温经散寒为主,佐以活络止痛。 处方:
荜茇50克,
细辛5克,
川芎30克,炙
川乌10克,
苍耳子15克。若一支疼痛加
防风25克;二支疼痛加
高良姜15克;三支疼痛加
藁本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加
白芷50克;
恶心、纳呆加
半夏15克;身畏
风寒加
羌活25克。 典型验案 高某某,女,48岁,于1975年2月19日初诊。于15年前,出现无原因的右下颌部阵发性隐痛,常因洗脸时用手揉
擦面部时引起疼痛发作,以后遂年加重,发病季节多在冬季,每年发作1~2个月,口服苯妥英纳可以逐渐缓解。于今年11月份以来,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每隔3~5分钟疼痛一次,每次数秒,呈牵
掣样痛,用无水
酒精封闭和口服苯妥英纳、针灸等疗法都无明显疗效而来我院诊治。 刻诊:呈痛苦表情,除头戴棉帽外,整个面部用围巾厚厚包裹,掀开围巾有恐怖感,家属代诉病史,其痛畏惧风冷刺激,査其舌体淡嫩,
舌苔薄白,
脉象沉迟,二便皆无热象,神经系统检查面部无感觉及运动障碍。 诊断:
风寒型齿槽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处方:
荜茇50克,
细辛5克,
川芎30克,炙
川乌15克,
藁本15克,
苍耳子15克。服上方6服,疼痛有所减轻,夜间能安然入睡,又服6服,症状基本消失,追访至1979年12月,因在冷库工作时间过长而复发,但疼痛程度较轻,病人自己按原方服4服,疼痛消失。 血瘀型三叉神经痛 血瘀型约占33%,其临床特点是三叉神经痛加血瘀的症状。如疼痛部位固定,疼痛的性质呈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的时间往往是日轻夜重。病人的
舌诊比较特异,表现于
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也可有目环黯黑或
肌肤甲错等血瘀征象。病人最主要的血瘀特异现象,就是疼痛发作时喜欢自己揉搓面部,往往因为长期反复揉搓,疼痛部位皮肤粗糙或流血结
痂。本型多数由于
风寒型或风火型多年不愈,痛久入络所致。因此,血瘀型另一个特点多病史较长。 血瘀型的治疗法则,应是
活血通经,化瘀止痛,但应注意以下三点: 活血当分
寒热:血瘀一证,无论病程久暂,没有不偏寒或偏火的,与
风寒或风火型比较,只
不过是主要矛盾不在于寒或火,而在于以血瘀为主症而已。因此,在治疗用药上,应当区分兼有寒证或
热证。若兼
热证,多由于血瘀
化热所致,治宜
凉血活血,如
大黄、
丹皮、炙
水蛭、
丹参等酌情选用;若血瘀兼有寒证者,治宜温经活血,常用
吴茱萸、
乳香、
没药、
红花之品。 活血勿忘治气:中医认为气与血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在人体运行当中,气与血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凝,
气虚则血涩,气陷则
血脱等。三叉神经痛所见的血瘀型,也不例外,亦应该是活血先治气。一是应用
行气活血药,例如
川芎、
姜黄之属,适用于
气滞而无
气虚象的病例;二是
补气活血药,例如
黄芪、
人参之属,适用于
气虚痛而无
气滞的病例。 活血宜辨
虚实:活血药可有
补血活血和
破血活血之分,
补血活血药,例如
当归、
丹参、
白芍等
补血活血药,是活血而不伤正,适用于血瘀兼有
血虚象者;
破血活血药,例如
穿山甲、炙
水蛭、
皂角刺等
破血活血药,有活血破坚之功,适用于血瘀而无
血虚象者。血瘀型者,治宜
活血通经。 处方:
川芎30克,
地龙15克,
僵蚕15克,
蜈蚣3条,炙
水蛭15克,
全蝎5克。若一支疼痛偏热者加
蔓荆子50克,偏寒者加
荜茇50克;二支疼痛偏热者加
薄荷15克,偏寒者加
高良姜15克;三支疼痛偏热者加
黄连5克,偏寒者加
藁本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偏热者加
柴胡25克,偏寒者加
白芷50克。舌有瘀斑加
穿山甲15克,
舌苔薄黄加
胆星10克,兼
气郁加
姜黄25克,兼
气虚加
黄芪50克。 血瘀型比上述
风热型、
风寒型为难治,若服至6服以上,无明显好转者,可将
川芎每剂用量改为75克,并嘱患者坚持服药4周方能显效。 典型验案 马某某,男,66岁,1972年5月4日初诊。右下颌及齿龈刀割样剧痛,反复发作二十多年。病于二十多年前,右下磨齿阵发性疼痛,每因吃饭和饮水时诱发,每次疼痛瞬间即逝,曾疑牙疾,拔掉两颗磨牙而疼痛依旧,以后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曾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以得到缓解。近十年来,苯妥英钠疗效不显著,且有齿龈增生,遵医嘱停服此药。先后曾用无水
酒精封闭7次,行3次神经根切断术等都没有得到根治。于半年前疼痛又发,除右下颌及齿龈疼痛外,又波及到耳前,呈刀割样剧痛,每次疼痛持续3~5分钟,每日发作数十次,夜
间经常疼醒,每次疼痛时,用手揉搓面部可减轻疼痛。 刻诊:病人极度消痩,满面胡须,右下颌部约手掌大血
痂,环
目黯黑,
舌质紫暗,
舌苔薄黄,脉沉滑。 诊断:血瘀型齿槽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处方:
川芎50克,
地龙15克,
全蝎15克,
僵蚕25克,
黄连15克,
胆南星10克,炙
水蛭15克。服上方8服,疼痛稍有缓解,
黄苔已退,原方减去
胆南星,又服8服,夜间能安然入睡,疼痛瞬间即逝,但病人每次服药后30分钟左右,疼痛加重,呈顶钻感,约1个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生活可以自理,饮食皆可忍受。分析服药后稍有加重,恐为病
重药轻,原方将
川芎改为50~75克,服2服疼痛顿止,病人无一点疼痛感觉,也无需揉搓面部,追访3年没复发。 血瘀型与上二型比较,疗程长,疗效差。(孙奇)
来源: 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