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风
《素问·风论》(简称《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指口舌极焦燥),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咽)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可见,五脏风病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如肺风咳嗽短气,心风舌焦语言不利,肝风善怒,脾风四肢倦怠,肾风面部浮肿等。然不论其何脏风病,均有“多汗恶风”之症,这是风病突出的症状特点。
《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邪侵入风府穴,循督脉而上入于脑,出现头巅疼痛之疾,便是脑风。此外尚有一种“首风”,由于沐浴汗出,风邪乘虚侵入头部、皮毛,《风论》所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症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不能外出。证与脑风相类。
《风论》云:“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入房则内耗其精,汗出则外泄其气,气精两虚,风邪乘虚而入,是为内风。此“内风”是由精气内虚,风邪外入所致,它与后世所说的“肝风内动”完全有别。
《风论》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因饮酒之后而被风邪乘虚入中者,名曰漏风,亦称酒风,表现为“多汗,喘息,恶风,口干善渴,不能劳事”。《风论》又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因风邪侵犯腠理,使毛孔疏张,肌表不固,乃至“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而)寒”。漏风与泄风症状基本相似,病因稍有差异。
偏风又名偏枯,即半身不遂。张景岳谓:“偏枯者,半身不遂,风之类也。”偏风或由风邪侵入人体之一侧,致使营卫虚衰,肢体失养所致,《灵枢·刺节真邪》所谓:“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或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穴,阻塞经脉气血所致,《风论》所谓“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痱是指中风入深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并兼神志不清的病证。《灵枢·热病》所谓“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偏枯与风痱,均有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之症,然偏枯是半身不遂,其神志清楚,病邪较浅;风痱则是四肢不收,其神志欠清,甚则语言不利,病邪较深。
《楼氏纲目》云:“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腑是也。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
《素问·评热病论》云:“劳风法在肺下……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劳风是因劳而虚,因虚受风,风邪犯肺化热引起的恶风振寒、咳吐脓痰而兼喘促的病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将此列为“风热候”。
亦称大风,即麻风病。《风论》云:“疠者,有营气热胕(腐),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素问·长刺节论》又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
疠风是由风邪客于皮肤肌肉,内侵血脉之中,郁而化热,使血败肉腐,皮肤溃疡,鼻柱败坏的病证。高士宗《素问直解》谓:“大风,疠风也。风邪客于脉而不去,皮肤疡溃,名曰疠风。故病大风,内则骨节重,外则须眉堕,名曰大风。”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