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燕梅主任医师擅长治疗中风、失语、痴呆、头痛、颤证、失眠等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临床用药独具特色,疗效显著。李燕梅认为,中风病因病机复杂,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虚及心、肺、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酒、暴饮暴食、房事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至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上扰,阳化动风,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髓,蒙蔽清窍,从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证侯。总之,中风多为风、火、气、血、痰、瘀六者互为因果,标本转化。现将李燕梅治中风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养血安神药的运用
中风后的抑郁,寡欢或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表现为:悲观失望,对自己的病放弃治疗,有些病人过分在意自己的病情,反复奔波咨询,影响正常生活。有些病人胆怯,失眠多梦,特别怕见人,怕出意外。这些病人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对于上述情况,即用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的药。如炒枣仁、夜交藤、远志、何首乌、磁石、朱砂、石菖蒲、郁金等,随症加减应用。
中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手足肿胀等症状,患者表现为脾虚湿盛体质。《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风后风、痰、血瘀阻脑络,肢体静脉不利,水湿停滞。脾主四肢肌肉,主运化水湿,治疗此类病人要用健脾利湿之药。如:白术、茯苓皮、泽泻等。
金石介壳药的运用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风之痰,首责于肝阳亢盛,内风挟痰或火上炎而发病。平肝息肝可以息风,常用药物有生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生龙齿、磁石等。
藤类药的运用
《本草便读》曰:“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中风后肌张力大多偏高,筋脉拘急,屈伸不利,鸡血藤、忍冬藤、钩藤、络石藤、石楠藤等藤类药物,具有舒筋活络作用,随症选用该类药物能够缓解病人肢体僵硬、挛缩等症状。
虫类药的运用
虫类药物善于走窜,其通经达络,远非植物药物所及,可搜剔风邪及血脉之瘀滞。《临证指南医案》:“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虫之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追拔沉混气血之邪,可祛风邪,消痰结,通经络。临床上李燕梅用白僵蚕、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药治疗瘀血梗阻之中风效果显著。如:白僵蚕配全蝎、白附子、菊花、钩藤等治疗口眼歪斜,颜面痛及咽喉有效;地龙配葛根治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强直不舒,配钩藤治高热抽搐,肢体麻木拘挛等症。
虫类药物的用量应随患者病情而定,据临床观察,小剂量可有兴奋强壮作用,大剂量具有镇静抑制作用,临床运用时要随病人病情而定用量,可达到邪去而不伤正的目的。另外,虫类药物宜研粉用,可以保留大部分生物活性成分,增加疗效。
据现代药理研究,虫类药含有异体动物蛋白质,过敏体质的患者服用时要注意,服后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活血化瘀药的运用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除,脉道阻塞,而致脑失所养。“血不利,则为水”,通过活血化瘀加以疏导,使离经之血得以消散和吸收,使脑脉得以疏通,清阳之气得以舒展,此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是缺血还是出血性中风,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活血化瘀都应贯穿始终。通过对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活血化瘀药有改善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效果。
辛温走窜药的运用
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味厚则泻,薄则通”,叶氏“攻坚垒,佐以辛香”之意,李燕梅治疗中风多用麝香、郁金、石菖蒲、降香、冰片、苏合香等辛温之品,这些药物不仅可以通经络,而且还有引经作用。
李燕梅治疗中风时常常辨证用药与归经药物选用相结合。如上肢肩背痛时擅用桑枝、羌活;下肢疼痛时擅用川牛膝、木瓜;腰背痛时多桑寄生、杜仲、川断联用。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