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食茱萸

出处: 《千金·食治》
实际拼音: Shí Zhū Yú
别名: 越椒(《广雅》),檔子(《本草拾遗》),艾子(《本草图经》),辣子(《纲目》)。
来源: 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果实。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干上常有基部为圆环状凸出的锐刺,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枝的髓部常中空。单数羽状复叶,长25~60厘米,最长的可达1米,叶柄长6~12厘米,基部膨大;小叶11~27,对生,纸质或厚纸质,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四形,长8~13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略偏斜,边缘具浅圆锯齿,齿缝处有透明腺点,下面灰白色粉霜状。花单性,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小而多,淡青或白色,有短花梗,基部具尖卵形细小片;花萼5,广卵形,细小;花瓣5,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雄花有雄蕊5枚,花丝线形,花药广椭圆形,药隔顶端有一透明腺点,退化子房极短小;雌花花柱短,柱头头状,子房略呈球形,由5心皮组成。蓇果由成熟的2~3心皮形成,果瓣的顶端具极短的喙,果皮红色。种子广椭圆形而近似半月形,棕黑色,带光泽。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本植物的树皮(樗叶花椒皮)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内或旷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较为湿润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分布我国东南部。
化学成分: 种子和果皮均含异虎耳草素。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温,无毒。"

②《唐本草》:"辛苦,大热。"

③《纲目》:"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温中,燥湿,杀虫,止痛。治心腹冷痛寒饮泄泻冷痢湿痹赤白带下齿痛

①《药性论》:"治冷痹脚软弱,通身刺痛,肠风痔疾,杀肠中三虫,去虚冷。"

②《千金·食治》:"止痛下气,除咳逆,去五脏中寒冷,温中,诸冷实不消。"

③《唐本草》:"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耳,疗水气用之乃佳。"

④《食疗本草》:"主心腹冷气痛,中恶,除饮逆,又齿痛煎含之。"

⑤《本草拾遗》:"治恶血毒,起阳,杀牙齿虫痛。"

⑥《纲目》:"治冷痢带下暖胃燥湿。"

⑦《重庆堂随笔》:"少食能疏风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药性论》:"畏紫石英。"

②《本草图经》:"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

③《纲目》:"动脾火,病目者忌之。"

复方:

①治脾泻豆蔻二颗,米醋面调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更以炒榄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仓米为末,每用二钱煎作饮,调前二物三钱,旦、暮各一服。(《普济方肉豆蔻方)

②治赤白带下檔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温服二钱。(《经验方》)

③治蛇咬毒:食茱萸一两。为末。冷水调,分为三服。(《胜金方》)

④治中贼风,口偏不语者:食茱萸子一升,豆豉三升。以好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

⑤治皮肉痒痛:二升,水五升,食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

⑥治脚气冲心食茱萸生姜煮汁饮之。(④方以下出《食疗本草》)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食茱萸吴茱萸性味相类,功用仿佛,而《本经》之文,向来错简在山茱萸条内。详其主心下寒热,即孟诜治心腹冷痛之谓;温中,逐寒湿,即中恶,去脏腑冷之谓……。虽常食之品,辛香助阳,能辟浊阴之滞。已上主治,岂山茱萸能之乎?其治带下冷痢暖胃燥湿水气浮肿用之,功同吴茱萸而力少逊。"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