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干痛
咽痛非有大热则为大寒,治之一误,死生立判。如太阳病误下误汗,亡阳漏风,及热传阳明,热传少阳,热传少阴,寒中少阴,种种不同,不可概以为热盛也。
夫咽者,胃之门,热邪传入阳明,则咽但干而不痛,若热毒势盛,亦有燥渴引饮而痛者,但须以表热里实,分经腑而汗下之。
有汗下后虚烦口燥咽干,竹叶石膏汤,冬月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
有太阳病下之,若脉浮紧者必咽痛,此邪热仍在膈上也,小建中加桔梗。
有大汗不止,亡阳漏风而咽痛,脉反沉紧者,此阳虚而阴气上乘也,桂枝加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选用。
有表邪传少阴经而咽痛者,以其经上循喉咙故也,其脉必数而有力,其证必躁渴引饮,便溺闭涩短赤,急当下夺以泄其热也。
若口燥咽干而渴,腹胀不大便,或下利纯清臭水者,急下之,大承气汤。
风热挟饮上攻少阴,咳而咽痛,半夏散及汤,阴邪上结,咽疮声不出者,苦酒汤。
若直中阴经,而咽喉骤痛,不肿不渴,始病无发热头痛,脉来沉紧而细,其证呕吐清水,泻利清谷,便溺清利,或躁极闷乱,渴不能饮,脉来疾数无伦者,此寒气客于少阴之经,虚阳上逆之候,阴故暴,阳即不暴耳,四逆汤、附子汤急温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喉痛面赤者,通脉四逆汤加葱白、桔梗。
若肾水本虚而龙火势盛,必挟涎饮于上,所以一发即肿痛闭塞也,急当砭破出血涌泄痰涎,后以六味丸斤许,浓煎牛膝麦冬五味汤调化频服。
凡阳邪上逆而咽痛,宜甘寒以解其热,并噙蜜煎黄柏以佐之。阴寒闭塞而咽痛,当辛温以散其结,并噙蜜煎附子以佐之。其冬温、风温、温病、热病、阴毒、阳毒、温毒,皆有咽喉干痛。各随本例治法,但加甘桔为引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