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浮主营虚,大则气实,营衰气盛,故脉浮而大也。然营虚卫实之脉,在于尺,则阴虚火盛于下,虚阴不与阳和,故为关,关则不得小便也。若在寸,则为营虚不与卫和,即气盛于上,然气有余便是火,火炎上升,以致食不得入,故曰格则吐逆矣。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前以寸尺,辨卫盛营虚,此以趺阳,而辨营衰卫弱,亦致关格也。然关格一症,全在胃气有无,若夫营卫之气运行,则不关不格,营卫虚而不行上下,阴阳揆隔,不得其常,而上不能食,下不能出,则成关格。所以诊趺阳脉伏,乃卫气衰伏不行,胸中大气不转,水谷入而不化,以致吐逆为格;涩则营虚卫滞,营闭于下,卫不转运,食不得入,所以为关。此因营卫俱衰所致关格,前云营卫两邪皆盛,而致关格也。然《素问》但言其盛,仲景反覆推明脉衰亦病关格、补《灵》、《素》之不足,真为万世之师矣。
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又谓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夫阴阳者,天地生化之气。经云:地气不足,天气随之,天气不足,地气从之。要知天地阴阳之气,互相为用也。故在人为阴阳气血,在天地间,即六淫之气也。故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一升一降,无不周流。人气亦然,阴阳和平,身体安和,关格何由而致。若天之气盛,地之气虚,而不能升;地之气盛,天之气虚,而不能降,人在气交之中,则随天地之气而病矣。故人之七情,自伤其内,遂使阴阳气血偏胜,津液皆耗,关格由此而始。故曰:阴气太盛,则阳气虚,而不能相荣于阴,即天气不降于地,阴中无阳以偶,即为死阴。阴气不转,孤立于下,阴主静而潜,所以为关也。若阳气太盛,则阴气虚,而不能相荣于阳,即地气不升于天,阳中无阴以配,孤阳独盛于上,阳主动而浮,升腾于上,故为格也。若阴阳俱盛,则阳自为盛,阴自为盛,阴阳揆隔,升降不循,阴阳不得相荣,故不得入而不得出,谓之关格。经谓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此言诸病阴阳偏极之脉,则见病之偏极矣。
再按关格起于《灵》、《素》,但言其脉,未明其症,而仲景《伤寒论》脉证并出,后贤无不尊从,但张景岳《类经》独言其非也。予窃思之,仲景、景岳各有所见,而仲景言症者,因关格之脉,推广出之,欲使后人触类旁通之意也。《灵》、《素》示之于脉,虽然言其阴阳营卫,偏盛偏虚,令人见病之偏剧,即阴阳否泰,关格之病而彰著。所以当与合参,则得关格之脉与病矣。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此下七条,皆厥阴死证也。阳气外越则发热,阴气下脱则下利,阴阳相离,故发热而利,加之汗出不止,肤廓内外之阳尽散,岂可得生之理!但有厥阴伐胃之气,胃无生长之阳,为有阴无阳故也。
脉微、厥冷,乃内阳衰微。肝受寒邪,乘入肾间,阴寒得助而愈盛,上逼真阳,欲脱不宁,故作烦躁。当灸厥阴之穴,助阳驱阴。若厥不还,阳气己尽,故死。
阳气外越则发热,阳不摄阴,阴脱则下利而厥,躁则阴阳顷脱,而不得卧,故死。
此风寒两伤也。风则发热,寒则下利,寒邪深重,内陷于胃,不还于表,故厥不止,而下利至甚,乃元阳下脱,故死。
下利,厥冷,无脉,寒盛闭塞经隧,阳将欲尽,而以火灸,希图接续几微之阳,以使脉复。若手足不温,而脉不还,反加微喘,乃微阳已从上脱,故死。
利止后,脉绝厥冷,已成纯阴无阳之证,但无烦躁汗出,倘或根蒂之阳未尽,故俟晬时,即周时一阳来复,或几微之阳自续,即脉还,手足转温,则生。若脉不还,手足不温,阳绝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