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腹满寒疝宿食方


  附子粳米汤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此汤主之。

附子(一枚。炮。)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腹中切痛作雷鸣。胸胁皆膨呕吐成。附子一枚枣十个。半升粳夏一甘烹。

元犀按。腹中雷鸣胸胁逆满呕吐。气也。半夏功能降气。腹中切痛。寒也。附子功能驱寒。

而交乎

  浓朴七物汤


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此汤主之。

浓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大黄。寒多者歌曰满而便闭脉兼浮。三两甘黄八朴投。二五姜十个枣。五枚枳实效优优。

元犀按。病过十日。腹满发热。脉浮而数。夫脉浮而发热。邪盛于表也。腹满而脉数。

邪实小承权宜恐

  大柴胡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此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元犀按。实者当下症。大承气汤尤恐不及。况大柴胡汤乎。按之心下满痛者。太阳之邪逆而

  浓朴三物汤


治痛而便闭者。此汤主之。

浓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歌曰痛而便闭下无疑。四两大黄朴倍之。用五枚先后煮。小承变法更神奇。

尤在泾云。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浓朴。

元犀按。此方不减大黄者。以行气必先通便。便通则肠胃畅。而腑脏气通。通则不痛也。

  大承气汤


(见痉病。)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以上三方。虽缓急不同。而攻泄则一。所谓中满泻之于内也。伤寒论浅注已解。毋庸再赘。

  大建中汤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此汤主之。

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歌曰痛呕食艰属大寒。腹冲头足触之难。(腑脏经络皆寒所。痛甚手不可近也。)干姜四两椒二合。参二饴升食粥安。

受业林礼丰按。胸为阳气出入之位。师云心胸中大寒者。胸中之阳不宣。阴寒之气从下而上出见腹之可椒性纯阳下达。镇阴邪之逆。助干姜以振中土之阳。服后一炊顷饮粥者。亦温养中焦之气以行药力也。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此汤。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行四五里。进一服。

歌曰胁下偏疼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

尤在泾云。阴寒成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阴寒聚结。宜急以温药下之

  赤丸


寒气厥逆者。

乌头(二两。炮。)茯苓(四两。)细辛(一两。)半夏(四两。)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为丸。如麻子大。先食饮。下三丸。日再服。一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歌曰寒而厥逆孰为珍。四两夏苓一两辛。中有乌头二两炮。丸朱色妙通神。

元犀按。寒气而至厥逆阴邪盛也。方中乌头细辛以温散独盛之寒。茯苓半夏以降泄其阳

  大乌头煎


腹满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此主之。(犀按。白津者汗淡不咸。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歌曰沉紧而弦痛绕脐。白津(汗出淡而不咸之名。)厥逆(四肢冷。)冷凄凄。(一身恶寒之元犀按。上条与本条。俱阴寒内结之症。寒为厥。气为逆。是积久阴邪聚满于中也。阴邪寒气厥逆者。乃纯阴用事。阳气将亡。法宜温中壮阳。大破阴邪。非甘温辛热之品。焉能救其万一哉。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主之。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姜成一片。痛多而呕者。

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歌曰腹痛胁疼(腹胸皆寒气作主。无复界限。里)急不堪。(是内之营血不足。致阴气不能加减歌曰寒多增到一斤姜。痛呕宜加术商。术用一兮二两。祛痰止呕补中方。

元犀按。方中当归血分之滞而定痛。生姜气分之滞而定痛。亦人所共晓也。妙在羊肉之活之当

  乌头桂枝汤


桂枝汤呕吐下利。)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能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五枚。)上一味。以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五合。不知。

即歌曰腹痛内寒)身疼(外寒)肢不仁。(脾主四肢。不仁者寒盛于中。无阳气以温之也。)药方。)桂枝按。解之者。溶化也。知。效也。如醉状。外寒方解。得吐者。内寒已伸。故为中病也。

道光庚辰岁。予大小儿年二十六岁。初病时少腹满。两旁相去有六寸远。结二痈。长三寸。阔二寸。不红不痛。其气似相通状。大便不通。发作寒热。食少。医者纷纭不一。或以托里发散。或用下法。药多不效。至二三日之后。少腹满。渐高胀及腹上。及胸胁逆气冲及咽喉药物饮食不能下咽。气喘冷汗出。四肢厥。有一时许竟目直口开。予不得已。用大温回阳之剂灌之。其初不能下咽。后约进有四分之一。其气略平些。苏回。予查其病症。

云夜夜泄精。或有梦。或无梦。泄时知觉。以手捏之。有二三刻久方止。夜夜如是。后惊不敢睡。至鸡鸣时亦泄。诊其脉弦细芤迟。余思良久。方觉阴寒精自出句。生二痈者。乃阴寒聚结也。治之非大温大毒之品不能散阴寒之结。非大补元气不能胜阴邪之毒也。后用四逆、白通理中、建中等汤数服。病症渐渐而瘥。此足见长沙之法。运用无穷。愿后之学人。深思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