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咳主要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难以咳出,伴口干咽痛喉痒舌红少津等,严重者会声音嘶哑,痰中带血。患者平时多咽喉不利,不断清嗓。燥咳日久,缠绵难愈,对其正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燥咳多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扩张等。西医多采用抗感染、止咳药或中性镇咳药等进行治疗,多无效。中医对燥咳采用辨证论治,整体调养的方法,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导师谢文英在临床上对燥咳的治疗颇有心得,现举案例一则。     马某,女,43岁,中学英语老师,2014年10月23日初诊。     主诉 咳嗽时轻时重五年余。多方求医,均未见效。初诊时见患者形体偏瘦,性情急躁,自述喉咙干痒,干咳剧烈,夜间尤甚,喉间有痰,咳吐不爽。口干欲饮,微有盗汗望诊舌质干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 为素体阴虚外感风寒,引发伏燥,水不制火,肺失宣降。证属燥咳,治宜清热养阴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方药 北沙参2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石斛6克,苏叶10克,杏仁10克,枳壳10克,炙冬花6克,蝉蜕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5克。每日1剂,共7剂。水煎成饮,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嘱其少言,忌辛辣油腻。     二诊 咳嗽明显减轻,痰易咳出,饮水渐少,观其口唇较之前濡润。此为燥热已散,肺金得润, 津液渐复。不用辛散,唯予甘润,上方去桑叶、生甘草,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 干咳已平, 咽喉舒爽,诸症皆消。嘱其咳时多喝开水,日常可服用冰糖水进行食疗。随访2年,未再复发。     分析 燥咳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大方面。明代张景岳提出:“咳嗽之要,只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秋冬时节,我国北方因气温偏高,雨雪偏少,且燥为秋令之气,时邪多由皮毛、口鼻进犯人体,进而犯肺,易发外感燥咳。另外,风、寒、湿诸邪均可侵犯人体,伤津化燥,故冷热刺激、季节交接时燥咳反复发作不愈。尤其在初秋因夏之余热尚存,多温燥,深秋因冬之寒气将近,多凉燥。燥咳发病还与个人有关,平素喜食辛辣,习惯熬夜之人,易伤体内阴液,或阴虚体质或久病伤阴,急性热病耗阴,肺胃津亏,内有伏燥,一遇干燥气候,内外合邪,易使肺失宣降,引发燥咳。外感内伤之间也可相互转化,外感日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可转为内伤。因此,津液不足,肺失宣降是燥咳的主要病因病机。根据《内经》“燥者濡之”的原则,治疗以甘润为主,温燥则清,凉燥则温,内燥则养阴润肺。由于咽喉为肺之门户,临床上根据情况酌加祛风利咽之品。又因燥易伤津,因此不论病之新久,均可加入适量的养阴生津药。肝郁之体易化热木火刑金,可配伍几味疏肝药物。     方用沙参麦冬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神农本草经》载其可“补中,益肺气”,研究发现沙参对免疫系统有着积极影响;玉竹石斛利咽润燥、滋养肺阴苏叶杏仁蝉蜕散风除热,利咽止咳,炙冬花喉痹,医咳逆喘息枳壳肺气甘草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润肺、清热生津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沙参麦冬汤能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     调护 嘱咐患者少说话。因为“咽为肺之门户”,门户少开则气阴少耗,气阴足则津液得存,燥咳不易复发。注意避风寒,因为“肺和皮毛表里”, 天气变凉要注意用口罩防护,避免把冷空气直接吸入肺部,同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感冒;最后要戒烟戒忌辛辣,防止聚湿生痰,上逆犯肺。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