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权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行医4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列举其治少阳头痛医案三则如下。

  案1

  吴某,女,29岁 。2011年5月28日初诊。诉两太阳穴附近疼痛10余年。10多年前即两太阳穴附近疼痛,夏天尤剧。3天前月经来潮,伴腰腹胸俱痛,经色黑有块,白带多,呈絮状,味腥(有霉菌性阴道炎)。或胸闷,睡眠较差。口臭,早起尤剧,口干思水,口苦大便溏,尿微黄。脉细微数,舌红苔白。证属脾虚生湿、阴虚肝郁下焦湿热(湿重于热)。治宜健脾祛湿、滋阴疏肝、清利湿热。方投五苓散一贯煎四妙丸加味:泽泻24g,桂枝4g,茯苓10g,白术10g,猪苓10g,生地15g,当归10g,川楝子8g,北沙参10g,麦冬10g,枸杞子15g,苍术10g,黄柏10g,怀牛膝15g,薏苡仁20g,川芎10g,黄芩10g,苦参10g,土茯苓10g,知母10g,蒲公英10g。7剂,日1剂,水煎服。

  6月26日复诊。头痛大减,痛经亦减,排便顺畅,口干口苦不显。守上方,再服7剂以观后效。

  按:患者大便溏乃脾虚生湿之象,故投五苓散健脾祛湿,使其不继续侮肝、传肾;腰腹疼痛,脉弦,舌红少苔乃阴虚肝郁之征,故投一贯煎滋阴疏肝白带多,呈絮状,其味腥乃下焦(肝肾)湿热之象,故投四妙丸以清利湿热。当归养血止痛,苦参土茯苓清热燥湿知母热泻火,蒲公英清热利湿通淋黄芩川芎乃治少阳头痛的常用药对。

  案2 

  姜某,女,29岁。2011年10月22日初诊。头痛10余年,加重2年。10年前即头痛,近2年加重。刚开始发作次数较少,后逐渐频繁。近2年每月经前后、疲劳及休息不好时均痛,以两太阳穴附近为剧,有时伴有恶冷、头晕呕吐。近几天轻微感冒鼻塞,低烧,颈项不适。月经量少,目眶发黑。脉细,舌红苔白略厚。证属肝寒犯胃、营血不足兼外感。治宜温肝暖胃补血和血兼解表。方投吴茱萸汤四物汤桂枝汤化裁:吴茱萸8g,党参10g,熟地10g,当归10g,川芎20g,桂枝10g,白芍20g,大枣20枚,炙甘草8g,生姜9片,葛根15g,羌活10g,防风10g,乌药8g,黄芩10g,黄芪20g。7剂,日1剂,水煎服。

  10月29日二诊:药后感觉尚好,头痛次数减少,但昨晚曾头部隐痛。睡眠欠佳。脉舌同上。守上方加炙远志6g。7剂,日1剂,水煎服。

  11月6日三诊:诉药后头部较舒适,脉舌同上。守上方加泽泻24g,桂枝4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龟胶20g,洋参片5g,红参片5g,神曲10g,地龙10g。20剂,熬膏。

  按:患者两太阳穴附近头痛头晕呕吐甚或恶冷,脉细乃肝寒犯胃而成,投吴茱萸汤以温肝暖胃月经量少、头晕营血亏虚所致,投四物汤以养肝血;近几天轻微感冒鼻塞,低烧,后颈项疼痛,乃肝之阴阳两虚反侮于肺所致,投桂枝汤葛根以祛风解表。川芎入肝以行血中之气,黄芪补气健脾防风祛风解表以强桂枝汤解表之功。二诊加炙远志以改善睡眠。三诊时加五苓散健脾祛湿,脾健则气血调和,制成膏剂以巩固疗效。

  案3

  苏某,女,53岁。2011年12月10日初诊。左太阳穴附近疼痛断续发作约4年。4年前即开始左太阳穴附近疼痛,伴恶心呕吐,夜晚或天冷时加剧,按之稍舒。两肩周疼约3年,睡眠时上肢受压则发麻。睡眠欠深,夜尿2~3次。不欲饮食,或食多则不消化,轻微口干,有时欲饮。自诉易发脾气,人际关系紧张。脉弦,舌淡红苔白。血压124/94mmHg。证属肝郁脾湿,肝寒犯胃。治宜疏肝健脾暖肝理胃。方投逍遥散吴茱萸汤加味:当归12g,赤白芍各15g,柴胡8g,薄荷8g,茯苓15g,炙甘草8g,白术12g,生姜9片,吴茱萸8g,党参10g,大枣10枚,川芎10g,黄芩10g,制附片6g,羌活10g,防风10g,桑寄生15g,杜仲15g。7剂,日1剂,水煎服。

  12月17日复诊。头痛大减,夜尿减为1~2次,睡眠好转。余无明显不适。脉舌同上。血压116/88mmHg。守上方再服7剂以收全功。

  按:患者易发脾气头痛、脉弦,不欲饮食或食多则不消化,口干欲饮水及舌淡红,乃肝郁脾湿之象,首以逍遥散疏肝健脾头痛且夜晚及天冷尤剧,恶心呕吐,与《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及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相似,次处吴茱萸汤杜仲桑寄生、制附片,体现了“从阳引阴”之宗旨。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