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第二十六卷-耳门


  生生子曰:小儿耳疾,多属风热上壅。亦有因于沐浴,水入耳中,水湿停久,抟于气血,酝而为热,化为脓汁。

  汤氏云:耳有五般,常出黄脓者为聤耳。出红脓者为脓耳出白脓者为缠耳。疳臭者为伍耳。耳内虚鸣,出青脓者,为震耳。症虽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风水入耳,而因有积热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则成聋,宜胭脂膏治之。仍服化痰退热等剂,即愈也。

  孙季子朋来曰:此五者,不可谓全无分别,详其名,观其色,其间必有说也。愚僭剖之。聤耳者,为水湿之气,久停耳中,与气血搏击,酝为热脓。盖脾主湿,又脾之色黄,以始为停湿所致,故曰聤耳脓耳者,心主血脉血热化为红脓,心之色赤,故曰脓耳缠耳者,肺主气,肺之色白,肺气不利,缠壅上焦,化为白脓,故曰缠耳。伍耳者,耳内疳臭,盖耳为肾之外候,小儿肾未充足,偶为气忤,逆于经隧心主臭,心气不得下降,肾气不得上通,故酝而为疳臭也。震耳者,《易》曰震为雷,或为雷声震动,故耳中虚鸣,肝之色青,故出青脓也。此因五脏有所感触,随脏为名,故有此五色之相应也。既有此五脏之因,须推五脏之治,庶为治本。若谓症虽五般,病源一也,则予未敢首肯。

  蔓荆子汤  治内热,耳出脓汁。

  升麻  木通  麦门冬  赤芍药  生地黄  前胡  甘菊  甘草  桑白皮  赤茯苓  蔓荆子(各等分

  姜、枣煎,食后服

  清上散

  治上焦风热,耳出脓汁,头面疮。(方见风热门。)

  当归龙荟丸

  治肝胆风热耳中鸣,出青脓,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黄,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

  当归  龙胆草  柴胡  青黛(五钱)  栀子(各一两)  胆星  麝香(五分)  大黄  芦荟(各五钱)  芩  黄柏  连(各二两)  木香(二钱五分)

  上炼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清黄散

  治耳出黄脓,名曰聤耳。内有风热,外为水湿所干,酝久而成。

  防风  滑石(飞,五钱)  甘草(炙,一钱)  栀子炒,三钱)  藿香(二钱)  连(二钱)

  上为末,白汤调二钱,食后服

  清心丹

  治耳出红脓,名曰脓耳。及舌上生疮,如杨梅状者。

  黄连炒,三钱)  滑石(飞,六钱)  甘草  辰砂(飞。各一钱)  薄荷(六分)  犀角屑(二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五分,薄荷汤下,夜再服。

  清白散

  治肺热痰火上壅,耳出白脓,名曰缠耳。兼治咳嗽

  桑白皮炒)  地骨皮(各三钱)  甘草(一钱)  贝母(二钱)  寒水石(煅,三钱)  天花粉  芩  天门冬(各一钱五分)

  上为末,以水调,食后服。或白通草煎汤下,尤妙。

  交感丹

  治耳中疳臭,名曰伍耳。或怒气上逆,上下不得宣通,遂成聋聩

  香附子童便浸透,炒,三钱)  茯神  黄连(各二钱)  桂心(一钱)  甘菊花(一钱)

  上为末,每一钱五分,灯心汤调下。

  禹粮丸

  治聤耳出脓水。

  禹余粮(煅,淬七次)  海螵蛸(去背上硬骨)  百草霜  伏龙肝(各二钱五分)  大附子(去皮、脐,生用,一枚)

  上末,以绵裹如圆眼核大,安耳内,日再易之,如不瘥,乃有虫也。

  龙骨散

  治诸脓耳

  枯矾  龙骨  胭脂胚(各一钱)  麝香(少许)

  为细末,先以棉裹杖子,拭去耳中脓,再吹一字入耳中,日再,加海螵蛸一钱,尤妙。

  羊角

  治耳内脓汁不干。

  山羊角

  烧存性,为末,每吹二三分入内,一日二次,三日全瘳。

  滋阴地黄丸

  治耳虚鸣,脓汁不干,肾阴不足。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四钱)  山茱萸(五钱)  甘菊(四钱)  牡丹皮(四钱)  何首乌黑豆蒸三次)  黄柏(各四钱)

  炼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