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头痛脉证第六十二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弦为阴脉,敛直而无抑扬之势,乃阳虚不能张大,或致外邪所乘。况头乃六阳所乘,邪束于外,阳郁于中,安得不痛?故头痛者多弦。多弦者,不皆弦也。亦有脉浮而痛者,属风,风性飘荡虚浮也。(兼见恶寒发热自汗等证,宜仲景桂枝汤、玄珠茶调散之类。)脉紧而痛者属寒,寒性收敛紧实也。(兼见恶寒发热无汗、体痛等证,宜仲景麻黄汤九味羌活汤之类。)脉洪而痛者属热,热性充盛洪大也。(兼见恶热面赤口干等证,其痛刺动不定。宜泻青丸二仙散对金散神芎丸凉膈散之类。)脉细而痛者属湿,湿性渗衍濡细也。(兼见体痛、头重冒、鼻塞目黄等证,宜奇效芎术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或瓜蒂散,或红豆散搐鼻。)脉缓滑而痛者属痰。痰乃凝水结液,停蓄不流,故替替然缓滑也。(兼见呕逆、痞闷、肠鸣等证,宜局方玉壶丸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脉弦软而痛者属气虚气虚则弦敛软弱,而无鼓动之力。(兼见恶寒、痛而空晕、四肢多寒喜暖、气虚微、体倦等证,宜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脉微涩而痛者属血虚血虚则微弱涩滞,而有干燥之象。

(兼见面白口干、头两侧痛甚而兼晕、痛加于夜或夜热等证,宜四物汤逍遥散之类。)脉弦坚而痛者属肾。肾气厥逆,不能接引膀胱膀胱经气壅遏,上实下虚,巅为之痛,脉亦弦直而坚实也。

即《灵枢经脉篇所云∶膀胱是动,则病冲头痛。《难经》六十难所云厥头痛者是也。(兼见头重晕、腰痛少腹里急上热下寒等证,宜六味丸、八味丸羌活川芎之类。)《难经》单言手三阳而不及足三阳,恐未尽善。《素问》五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此正指膀胱厥痛不已,甚则入肾而为真头痛也。其痛连脑尽痛,齿亦痛。盖肾主骨、主髓,髓以脑为海,而齿则骨之余也。其脉短涩者,短则阳脱于上,涩则阴衰于下。若手足厥寒至节者,必死不治。(此等证若欲治之,非猛进乌附之药不可。或灸百会穴,以望生于万一。)虽然,头痛又不止此数种。六腑清阳固上升,而五脏精华亦上注。外有六淫之侵,内有经络之逆。使隧道壅遏,清阳混淆,而痛作于头巅者多矣。故五脏六腑皆能病此,但宜细察其脉与兼见之证,以别其脏腑阴阳寒热虚实而施治焉,则万举万当矣。

  附方


桂枝汤

(见第十九)

玄珠茶调散

(见第二十二)

麻黄汤

(见第十六)

九味羌活汤

(见第十六)

泻青丸

(见第四十九)

二仙散

(即茶调散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滑石(各四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十五丸。每服加十丸,以利为度。日三服。

对金散

治偏正头风

大黄黄芩(各等分)上二味,为极细末。每服四分,临睡用好调下。仍饮尽量一醉,散发露顶卧。令人扇头数百扇,盖暖,睡至明日病失矣。不愈,再一服如前法。须大醉扇透,百发百中。

神芎丸

(见第十七)

凉膈散

(见第十九)

奇效芎术汤

治湿头痛眩晕痛极。

川芎附子(生,去皮、脐)白术(以上各三钱)桂心(去皮)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枣二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半夏白术天麻汤

(见第二十二)

瓜蒂散

(见第四十八)

红豆散

麻黄根(炒,半钱)苦丁香(半钱)红豆(十粒)羌活连翘(各三钱)上五味为细末。鼻内搐之。

和剂玉壶丸

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呕吐涎沫。

天南星(生)半夏(生,各一两)天麻(半两)头白面(三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服。

补中益气汤

(见第三十九)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四物汤

(见第二十一)

逍遥散

(见第五十一)

六味丸

(见第十六)

八味丸

(见第十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