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
气候寒冷咳嗽 大根“莱菔”胜人参
21-06-30
浏览 349
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 之前生活条件不好,冬天又冷 补补确实对身体有帮助。 现在饮食不缺,居住条件也好起来了 若是仍旧不假思索自身情况,热衷温补 ——如温热的牛羊肉,膏方等。 反而容易 导致肠胃积滞、气机阻塞,造成体内积滞。 《周礼•天官•疾医》云:“冬时有嗽上气疾。 ——”秋冬易“肺气焦满”、“肾气沉浊”。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强调“秋冬养阴”。 气候寒冷 本来就容易发生咳嗽上气等疾病。 冬季针对利气、降气、理气 ——这类调畅气机的调理方法 更加有现实意义~ 人参杀人无过 萝卜却是治病的“大功臣”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府一富家子弟偷了家中千两银子去嫖妓,父亲发觉后一顿责骂。他本来就身体虚弱,精神又受了刺激,竟一病不起。医生以为纯虚之证,每天用人参大补。不久,病人身如僵尸,皮下生出数以千计的痰结,家人以为将死。后经叶天士清火安神药加服自带药末调治,一月后疾病如失。 叶天士曾戏患者父亲:“致病人参,价值千两。去病药末,自当倍之。”其父面露难色,叶天士大笑曰:“那不过是我八文钱买来的莱菔子。” 名字换啊换,终于成了“萝卜” 李时珍对萝卜的名字总结说: 莱菔乃根名 上古谓之芦萉 《说文》中称芦菔,《尔雅》称葖、蘆萉 中古转微莱菔 后世讹为萝卜 唐代《食疗本草》作者孟诜始称萝卜 其实它还有其他名字的 《广雅》称拉,《经典释文》称雹葖 《唐本草》又称紫菘:菘乃菜名,因菘耐冬如松、柏也。 萝卜啊~ 作为药有什么用呢?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以萝卜制作腌菜 六朝时期,中国人已经养成冬吃萝卜的习惯。 朱丹溪说莱菔治痰积有推墙倒壁之功。 (上面故事说的皮下生痰结可以参考) 李时珍说萝卜利气,生能升气,熟能降气。 中医认为萝卜与萝卜子均可通气、降气。 冬令进补宜适当食用萝卜,以保持脏腑气血通而不塞。 从食物到药物 每个朝代的不同用法 萝卜药用经历了一个从食物到药物的历史过程,其药用也与宗教有关。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说服食家炼饵芥子以轻身,不用芦菔子。 《本草经集注》之 古人就是这么画书本的 汉魏莱菔似不入药,因此崔寔《政论》:“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无真药;当用人参,反得芦菔根。” 到了唐代 萝卜已经慢慢入药 唐代苏颂书中记载一婆罗门东来,惊讶于中土多食麦面,又见食中有芦菔,乃云:赖有此以解其性。自此相传,食面必啖芦菔。 可知,佛教东入以后,人们以莱菔根与面同食,以解面之热毒。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说萝卜“利五脏,轻身益气。根,消食下气。服之令人白净肌细。” 宋代以来,道教中人奉萝卜为养生妙物,客观上也促进了萝卜药用的推广与普及。《太平广记·道术二》说一得道者王旻常服莱菔根叶,并劝人常服:“久食功多力甚,养生之物也。” 明代《普济方》已载饮治鼻衄、通气等由莱菔及子组成的众多方药。 明代《韩氏医通》将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合用而成三子养亲汤。 该方原治老人中气虚弱,脾运不健,痰壅气逆,肺失肃降,以致食少痰多,咳嗽喘逆等。“病急则治标”,白芥子温肺利气,以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得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则气行则痰行。 “三子”均行气消痰,以消为补,合用之,使痰消气顺,喘嗽得平。书中云:“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该方因极有效验,“三子”又一语双关,既指方中药物,也指三位士子。因此,寓意“子以养亲”,被主张孝德的历代国人所推崇。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为何这么说? ”冬季气候寒冷,尤易气机阻滞、上逆,肠胃之中易有积滞。 葛洪说“肠中无滓”,气机通畅,则百病不得生。 因此,冬令进补也当适当食用萝卜,若胃肠有积滞,也可煮服一些莱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