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以补肾立论,尤重培补肾阳治疗慢性肾病,遣方用药不离根本又独树一帜。笔者今初步整理以飨同道。

  肾中真阳是生命基本动力

  肾的主要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精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阴阳,所以肾被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首先,肾中真阳(即命门之火)是人体生化之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朱良春认为,五脏六腑的功能都有赖于命门真阳温养煦绾;一旦命门火衰真阳不振,不仅将出现一系列阳虚证象,而且还会影响整体,对机体发病、治愈及生殖、发育、老衰等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说,“肾中真阳”是人身生化之源,机体生命的根本动力,对生命和健康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但朱良春还强调,人之所以生,健康之所以维护,实基源于水火相济阴阳合和。倘若真阳没有真阴,就失去了物质基础,真阴没有真阳,就消亡了一切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而且,阴阳互根是生命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脏腑百骸生化之源,正是由于肾脏中的真阴(水)、真阳(火)矛盾运动而产生的。这两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如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健康才能维护。倘若某一方面出现了偏盛、偏衰的现象,疾病就会立即发生;甚至某一方面遭到完全破坏,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治肾病应重培补肾阳

  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它是调节各个脏器功能的中心,平衡维系机体矛盾统一的主宰。而肾中真阳,更是生命活动的生化之源,它能温养脏腑,煦绾百骸肾阳振,肾气足,则精神充沛,百病不生;倘肾阳衰,肾气虚,必然神气衰惫,倦怠无力,百病丛生。

  慢性肾脏病及他脏久病,体气亏虚,传变及肾,也必然耗损肾之阴阳,所谓“穷必及肾”、“久必及肾”。因此,许多慢性久病在治疗上,都与肾阴阳的亏损有关;而培补肾阴阳,往往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

  朱良春结合临床体会,在处理许多慢性久病时从肾论治(特别是肾阳不振),使用“培补肾阳”这一法则,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不少劳倦内伤之症,从辨证上来说有阴虚的一面,如专事滋阴补肾,则恢复甚慢;倘以培补肾阳为主,佐以滋肾,则阳生阴长,奏效殊速。所以“培补肾阳”法在治疗上有其显著的作用。

  肾阳不振论治法

  肾中真阳是一切功能活动的动力。火能生土,脾土赖火以温燠而运化转输;命门火衰,则食少腹胀,甚则大便溏泄,完谷不化。肾主纳气肾阳虚则不能纳气归原,而发为喘逆气促肾主水肾阳虚水气泛滥而为肿为胀,水邪上泛,水气凌心心悸怔忡水气肺则喘咳

  肾司二便,肾阳虚小便频数、清长、遗溺、失禁、大便溏泄肾阳虚肾气失于固摄而为滑精早泄,甚则精清阳痿;或为带下绵注,或为经行量多,淋漓不净,或为滑胎不孕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衰,精气不充,故腰背酸冷而痛,两腿痿软无力;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阳虚,则思考力、活动力即显著减退,稍劳即疲不能兴;同时性欲减退,性情淡漠。命火衰微,则真阳不能温煦周身,因之怯寒肢冷,其畏冷倍于常人,冬季尤感不支。

  且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海,肾阳虚,脑海亏损,则头眩欲仆,耳鸣耳聋;命火衰微,脏寒之极,则发展为寒证,进一步则转为厥逆

  从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肾阳不振,命火式微,表现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可是以“肾阳不振”的本脏病变为主,也可以脾肾阳虚或肺肾阳虚的证型出现。

  此外,还由于肾是水火之脏阴阳互根,阳损往往及阴,所以肾阳虚的患者不少是兼见肾阴虚及肝肾俱虚的综合证象的,因此在“肾阳不振”辨证的同时,也相应的要照顾到肝肾阴亏的方面。

  关于论治问题,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源泉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讲得十分精辟。朱良春拟订了一张基本处方,定名为“培补肾阳汤”。基本药用:仙灵脾10克,仙茅10克,怀山药15克,枸杞子10克,紫河车6克,甘草5克。

  随证加味:一是肾阴不足较严重者,加生熟地黄各15克,女贞子10克,百合12克。二是肝肾阴虚者,加生白芍生熟地各12克,女贞子、潼沙苑各10克。三是脾肾阳虚大便溏泄或久利不止者,加补骨脂益智仁鹿角霜、炒白术各10克。四是肝脾肾俱虚而见慢性泄泻者,加炒白术15克,乌梅炭3克。五是腰痛剧者,加炙蜂房、炙地鳖虫、炙乌梢蛇各10克。六是浮肿者,加熟附片、炒白术茯苓各10克。七是哮喘者,加核桃肉4枚、补骨脂10克,蔓荆子12克,五味子5克。严重者加人参3克,蛤蚧1.5克,二味共研,分两次冲。八是遗精小便频数者,加山萸肉菟丝子各10克。九是阳痿早泄者,加巴戟天露蜂房、淡苁蓉各10克。十是虚阳上扰,血压升高者,加生牡蛎30克,紫贝齿15克,元武板30克。以上是辨证用药的一般常法,在具体处理时,仍需细加审察,辨证定方,始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