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妇女非
行经期间
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
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
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
阴道出血,皆属
崩漏范畴。
崩漏是妇女
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陈宝贵教授临床中体会凡见到
崩中漏下或
月经过多,属于脾肾两虚而致的均用
固冲汤治疗。脾为
后天之本,
脾气健旺,气血
生化有源,则
冲脉盛,
血海盈。肾为
先天之本,
肾气健固,
封藏有司,则
月事能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若
脾虚而不摄,肾虚而不固,以致
冲脉滑脱,则血下如崩或
漏下难止。对于舌淡齿痕,面色无华,疲乏无力之
气虚明显的
黄芪可用至30~60g,以加大
补气摄血之力。如伴有气短,气不接续,可加用
柴胡、
升麻升举
阳气,
柴胡又可
疏肝、升阳,取补中
益气之意,配合
补气药可增强
补气之力。《
本草纲目》谓
升麻:“消
斑疹,行窃血,治阳陷
眩运(
眩晕),
胸胁虚痛,
久泄(泻)
下利后重,遗浊,
带下,
崩中,
血淋,
下血,阴(阳)痿
足寒。”可见
升麻亦可治
血崩。
升麻用于升举
阳气治疗
崩中漏下时用量不宜过大,一般3~6g即可。如见
月经量多鲜红,
舌红脉数,为伴有
血热者,可加
生地15~30g,
丹皮10~15g,
仙鹤草30~60g,
凉血养阴
止血;如
月经淋漓不断,有血块,色暗或黑量少,舌暗或有瘀斑,伴有
瘀血者,可加
益母草15~30克,
当归10~30g,
桃仁10g,
红花10g,活血化瘀,使瘀去则血止;如见
崩漏不止伴
小腹冷痛,四肢凉,经来
腹痛,舌淡齿痕,苔白,脉细者,伴
下焦虚寒者,可加
小茴香15g,
元胡10g,
炮姜10g,
桂枝10g,以温经散寒。 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女,43岁。2017年7月1日就诊。诉
月经淋漓3月,色淡红,无血块,面色白光白,经来时无明显
腰痛,
小腹坠胀,面色无华,气短懒言,
头晕乏力,
自汗出,舌淡齿痕,苔白,脉细弱无力。曾就诊于西医,口服孕激素出血前1~2天或见血后肌注黄体酮20mg/d,共3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妇摩片等。 诊断:
崩漏(
冲任不固)。
治则:调摄冲任。 方药:
固冲汤加减:
黄芪30g,生龙牡各30g,
山萸肉15g,
五倍子5g,
蒲公英30g,
升麻10g,炒
白术10g,
仙鹤草50g,
海螵蛸15g。14服。水煎服。二诊时因
肝气盛则乘
脾土,
崩漏和
头晕乏力的症状无明显改善,方药中加
沉香5g,
香附30g。14服。水煎服。三诊时见
舌红少苔,脉弦细,
精神紧张,加
当归15g。14服。水煎服。 配合针灸治疗,以
足太阴,
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配穴:气血亏虚者,加
脾俞、
胃俞;肝肾不足者,加
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者,加
悬钟。操作:
毫针刺
补法,可加用
灸法。7服服
后血止,后用
固冲汤原方调理2月恢复正常。 患者
崩漏三月,主要
病机是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
经血。结合面色白光白,责之
肾气虚损,
封藏失职,
冲任不固,
经血非时而下,遂成
崩漏。《
傅青主女科》中提到:“
经水出诸肾。”
肾气盛,
月事才能以时下;
肝藏血,
脾统血,患者
舌红、脉弦细,当知还有
肝气郁结之症,《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道:“
血崩之证,多有因其人暴怒,
肝气郁结,不能上达,而转下冲肾关,致
经血随之下注者,故其病俗亦名之曰
气冲。”
肝木乘脾,损伤
脾气,血失统摄,亦可致
月事非时而下。综合分析,该患者主由脾肾亏虚,
肝气郁结,
冲任不固,发为本病,治疗上应着眼于肝脾肾,然以脾肾先、
后天之本为主;此外,固冲摄血与
益气健脾应相结合,
标本兼治。方中
黄芪、
白术,
益气健脾,
补气摄血;
二至丸、
山萸滋补肝肾,养血
敛阴;
升麻与
白术相配,动静相宜,升提
脾气兼又和中
益气。以上几
味药治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澄源”。
五倍子、生龙牡
仙鹤草、
海螵蛸收敛固涩;
蒲公英散结,大剂涩药与
蒲公英相配,
止血不留瘀,以上几
味药治标,解决困扰患者的出血问题,即“塞流”。复诊时,
肝郁加重,肝脏“体阴而用阳”,加
当归养肝体,
柔肝,收效显著。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
交会穴,可以
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
肾精血充盈,
胞脉得养,冲任自调。
足三里补
益气血。
气海为
任脉穴,可暖
下焦,
温养冲任。(张美英 寇子祥)
来源: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