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小贯众
实际拼音:
Xiǎo Guàn Zhònɡ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被宽卵状披针形褐色大鳞片。叶为单数羽状复叶,由根状茎密生成丛;叶柄长15~25厘米,禾秆色,被卵形和线形两种鳞片;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纸质,长25~45厘米,宽10~15厘米,沿叶轴和羽柄有少数纤维状鳞片,羽片10~20对,互生,先端羽片不等3裂,两侧羽片镰状披针形,基部上侧稍呈耳状傲气凸起,下侧圆楔形,边缘有缺刻状细锯齿,叶脉网状,有内藏小脉1~2条。孢子囊群散布叶背,着生于内藏小脉顶端,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不整齐的3~4行,囊群盖大,圆盾状,全缘。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及岩石湿地。分布于陕西南部和长江以南各省区。
化学成分:
根状茎及柄含黄绵马酸(flavaspidic acid)。叶含两种黄铜甙为贯众明(cyrtomine)及冷蕨灵(cyrtopterin)。前者水解为贯众亭(cyrtominetin),后者水解为冷蕨亭(cyrtopterinetin)。
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
用法用量:
0.3~1两。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中华本草》:小贯众
实际拼音:
Xiǎo Guàn Zhònɡ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rtomium fortunei J.Smith[Aspidium falcatum Sweet var.fortunei Ba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全株掘起,清除地上部分及须根后充分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30-70cm。根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黑褐色、阔卵状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0-25cm,禾秆色,向上被疏鳞片;叶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长20-45cm,宽8-15cm,基部不缩狭,一回羽状;羽片10-20对,镰状披针形,有短柄,基部圆楔形,上侧稍呈尖耳状突起,边缘有细锯齿;叶脉网状。孢子囊群生于内藏小脉先端,散生于羽片背面;囊群盖圆盾形,棕色,全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2300m的林缘、山谷和田埂、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
1.性状鉴别 本品为带叶柄残基的根茎。呈块状圆柱形或一端略细,微弯曲,长10-30cm,直径2-5cm。表面棕褐色,密集多数叶柄残基,倾斜的作覆瓦状围绕于根茎,并被有红棕色膜质半透明的鳞片;下部着生黑色较硬的须根。叶柄残基长2-4cm,直径3-5mm,棕黑色,有不规则的纵棱。根茎质较硬,折断面新鲜品绿棕色,干品红棕色,有4-8个类白色小点(分体中柱)排列成环;叶柄残基断面略呈马蹄形,红棕色,有3-4个类白色小点三角形或四方形角隅排列。气微,味涩微甘,易引起恶心。
2.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类圆形,棕色,外被鳞片。外皮层(下皮)由棕褐色稍厚化细胞组成。皮层薄壁细胞无间隙,细胞内含淀粉粒和黄褐色块状树脂。中心中柱有4-8个较大的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外侧有3-5个小型叶迹维管束,每一维管束周围有内皮层环,细胞内含淀粉粒或树脂块。薄壁细胞内亦含淀粉粒和树脂块。
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扁方形或类圆形,暗棕色。下皮层内有7-8列厚壁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木化,棕褐色,无间隙,细胞中含淀粉粒和树脂块。维管束周韧型,3-4个,周围各有内皮层细胞1列,细胞内含淀粉粒和树脂块。薄壁组织细胞类圆形,有细胞间隙,细胞内含淀粉粒和树脂块。
性味:
苦;涩;寒
归经:
肝;肺;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