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里热
《病机机要》云: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而为热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温药而为热者,有恶寒战栗热者。治法,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不尽,求其属以衰之。苦者治脏,脏属阴而居内。辛者治腑,腑属阳而在外。故内者下之,外者发之。又宜养血益阴,其热自愈。
《内经》曰:阴虚生内热者,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阳盛则外热者,因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故外热。
东垣曰:发热恶寒,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或无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归补血汤主之。
又曰: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症,大禁发汗。若饮食劳倦,杂病发热,自汗表虚之症,认作有余,便用麻黄发之,汗大出则表益虚也。
《内经》曰:人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
王好古曰: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为外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有形也,为内伤。
《要略》曰:发热身疼,而身如薰橘者,湿也。一身尽痛,发热,日晡转剧者,名风湿。汗出而身热者,风也。身热,脉弦数,战栗而不恶寒者,瘅疟也。发热恶寒,脉浮数者,温病也。身热头疼,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风湿也。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发热,自汗恶风,寸口脉浮,胸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虚烦与伤寒相似,身热,脉不浮紧,不恶寒,但热而烦,惟头不痛,四肢热者,火乘脾土,脾主四肢,故热也。手心热者,心与包络火盛也。身体沉重,走注疼痛,乃湿热相抟,风热郁而不得伸也。
东垣云:四肢发热者,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生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主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
王太仆曰: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见,时节而动,是无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