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麻黄(各八分)甘草(四分)蜀漆(炒透六分)水煎服。如吐勿更服也。吐则邪已去矣。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
柴胡(一钱六分)人参黄芩甘草(各六分)栝蒌根(八分)加姜二钱。大枣四枚。
柴胡桂姜汤
治疟发寒多热微。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三钱)桂枝(一钱二分)干姜(八分)栝蒌根(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二分)甘草(水煎而服。服后汗微出愈。
痢脉候痢疾之脉大主凶。浮洪疾数势难松。沉细多神毋害怕。紧牢代散莫能容。
沉细无力。痢势宜松。疾促弦散。脉反不从。阴脉为吉。阳脉多凶。初痢见涩久痢沉濡。益气可宗。
疟脉候疟家脉象定然弦。如兼滑大有痰涎。有力而弦防痉厥。弦而无力定绵延。弦如端直非为吉。沉微带小必虚迁。新弦之状为真脏。吉少凶多病气偏。弦者痰热。弦缓风连。
弦迟寒胜。弦数热缠。弦而涩小。湿与风联。但弦不缓。难许安全。
血症吐血咳血咯血鼻衄牙宣舌血大便血小便血血淋血崩发泉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溢。
半随于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络而充之肌腠皮毛。又云。阳络伤则血外溢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牙宣舌血等症等症。皆由阴阳两络之病也。阳络之伤络之伤也。必有七情随之。故内伤外感血。剖诸兽腹。心下脊膂包络中多血。
血多者。医称为胃血。谬也。叶氏谓心此二家之论。以叶氏为最耳。余谓五脏脏腑皆有血也。古人以心生血。肝脏血又曰血海。况冲脉隶属阳明。阳明为宗腑而分有血无血乎。凡人为一小天地。气之。肺欲成痈。气必凝之。血亦随之。不过小而至于毛发之区。皆充积于中而发散于外乃行也。即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之谓也书云。天将大雨。山川出云。可悟气能生血。气能摄血之理焉。余必以古人之心生血。
肝脏亦血以减六系之学
归脾汤
(方见心经症)温养气分以补心脾二经。
神效琥珀散
(方见心经症)养心以清小肠之热。
天王补心丹
(方见心经症)养心清营之治。
清上汤
栝蒌仁(炒四钱)海石(一钱)栀子炭(三钱)杏仁(光三钱)石膏(二钱)黄芩(炒一加青果二枚。竹叶二十片。如因寒者加苏子(二钱)○如因暑者加青蒿(一钱)鲜荷一片。○如因风者。加生莱菔子(一钱)桔梗(一钱)○如因湿者。加滑石。○如因燥者。加生地麦冬(各三
清下汤
(自制)治大小便血。血淋。发泉等症。惟血崩一症。宜补血消瘀。查女科胎产症。
自知方治诸法也。
大黄(醋炒三钱)牡丹皮(三钱)归身(三钱)白芍(一钱)苦参(一钱)焦栀子(三钱)无鲜荷叶。以藕一斤煎汤代水。(方中用大黄以入阳明经驱瘀荡热丹经勿使寒凉伤血苦参清湿火栀子泄二焦之火通草渗湿清家初起者宜之。如小便尿血。仲景谓血症谛也。大都其肠之舍所致。本方加琥珀(一钱)滑石(三钱)○如血淋症珀(一钱)滑石瞿麦各三钱。去细辛一味可也。○如舌上无故炒蒲黄(七分)乌骨(一钱)去细辛一味煎服。○如痰血交夏(一钱)川贝(二钱)真化橘红(一钱)○发泉系血从毛孔中出。
犀角地黄汤
(方见火症)
三七汤
参三七(研冲一钱)姜半夏(一钱五分)浓朴(一钱)茯苓(三钱)琥珀末(八分)醋炒柴如无藕时。
以荷叶一枚代之。
柏叶汤
侧柏叶(二钱)生地(一两)炒蕲艾(五分)加荷叶一片。或藕汁一杯冲入。更加童便一盏冲服。
脉候血家之脉每多芤。芤而数大血盈瓯。寸芤吐咯尺芤脱。濡细因知病欲瘳。紧凶象露。病久得之却可忧。阴脉为从阳脉逆。寒热温凉仔细筹。吐血之脉之数。心血难留。左关搏指。肝木失柔。右寸洪大。肺气上为顺。阳脉难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