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
东垣云∶“香港脚实由水湿,然有二焉。南方卑湿,清湿袭虚,则疾起于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湿下流,此内而至外者也。”香港脚有干湿不同。如两胫肿大,名湿香港脚,是为壅疾,不宜骤补,宜鸡鸣散疏通其下,不使其壅;若壅既成者,宜砭去恶血,然后服药,如两胫不肿,或顽痹、或挛急、或缓纵,名干香港脚,宜四物汤加牛膝、木瓜、苍术、黄柏、肉桂、泽泻之类主之。二症虽不宜骤补,而三阴受病,上气喘急,及上入少腹不仁,急宜八味丸补火以利水。外以矾石一两,酸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之。丹溪以白芥子、白芷等分末,姜汁调敷之。
香港脚症,小腹顽痹不仁,不过三五日,即令呕吐,名香港脚入心,死症。
治香港脚入心,仲景用肾气丸通膀胱之气,安其肾水,不使攻心。巢氏用风引汤,取石性易于下达,胜其湿热,不使攻心。二方皆为救危之神剂,一治肾气之虚,一治湿热之盛,宜凭症择用之。
诊法
脉浮弦起于风,濡弱起于湿,洪数起于热,迟涩起于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涩涩不调,毒在血分也。夏暑脚膝冷痛,其脉阳濡阴弱,湿温也。香港脚多从暑湿得之。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冷热不同,热者疗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肿不肿
凡有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他病发动,疗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余为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我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初发,狐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拘定以肿为候。有肿者,亦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
香港脚肿满
病源,此繇风湿毒瓦斯搏于肾经。肾主水,今为邪所搏,则肾气不能宣通,水液不传于小肠,致水气拥溢腑脏,浸渍皮肤,故肿满也。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疗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肿骨疼者方。
乌牛尿一服一升,日二服,肿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结乃服之。
又方 生猪肝一具细切,以淡蒜齑食之令尽。分再食之。
崔氏疗香港脚遍身肿方
大豆(二大升)桑白皮(一握切) 槟榔(十四枚) 茯苓(二两)
上四味,和老酒二升煎服。
疗香港脚满小便少者方
水煎。
手脚酸痛兼微肿方
乌麻(五升,微熬,研碎)
上一味,以酒一升,渍一宿,随多少饮之。
唐侍中疗苦香港脚攻心 此方正散肿气极验。
槟榔(七枚) 生姜(二两) 橘皮 吴萸 紫苏 木瓜(各一两)
水三升,煎服。
香港脚上气入腹肿方
野椒根一升,酒二升,投安瓶中,泥头溏,火烧得一沸,然后温服。
若寒热,日三服。
寒甚阴伤者,肾气衰微者。
鹿茸 淮山药 红枣(各三两) 地黄 黄 茯苓 丹皮(各二两) 川附(半斤) 泽泻(一两)
水煎服。
千金风引汤
麻黄(二两,去节) 吴萸 秦艽 桂心 人参 细辛 干姜 防己 川芎 甘草 附子(各一两) 石膏(二两) 杏仁(六十枚) 白术(三两) 茯苓(二两) 生蒜 桑枝(各一斤) 凤仙(二两)
上诸味杵末,用麻油五斤,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去渣,将油称准。每油一斤,封定黄丹六两,用桃柳枝不时搅之,以黑如漆亮如镜为度。滴入水内成珠,用布摊贴。(随时贴此膏应用麝香一分敷在患处)
风引汤(方见《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