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阴阳图两极属性对目前女性生理周期分 期重新定位
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 如昼夜 更替、 四季轮回等, 都呈现出阴阳消长盈虚更替的周 期性规律。正如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所说 : “阴阳 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 始, 神明之府也。 ” 人作为自然界的生物, 当然也要 遵循生长壮老已的太极阴阳法则 。《素问·宝命全 形论》 云 :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 ” 《灵枢· 经别》 云 : “人之合于天道也。 ” 女性承担繁衍后代的使命, 具备月经这一特 殊的生理现象, 这是女性气血变化的月节律。《素 问 · 八正神明论》 论述: “月始生, 则血气始精, 卫气 始行; 月郭满, 则血气实, 肌肉坚; 月郭空, 则肌肉 减, 经络虚, 卫气去, 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 也。 ” 女性这种以阴历月为周期的胞宫气血藏泻变 化, 正是天人相应的生动表现, 因此后世医家明确 指出月经与月相之间的关系, 如张景岳《妇人规》 云: “正以女体属阴, 其气应月, 月以三旬而一盈, 经以三旬而一至, 月月如期, 经常不变, 故谓之月 经, 又谓之月信。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 妇人月水》中云: “女子, 阴类也, 以血为主, 其血上应太阴, 下 应海潮。月有盈亏, 潮有朝夕, 月事一月一行, 与 之相符, 故谓之月信、 月水、 月经。 ” 唐容川的《血证 论》 也指出: “月有盈亏, 海有潮汐。女子之血, 除 旧生新, 是满则溢, 盈必亏之道。女子每月则行经 一度, 盖所以泄血之余也。 ” 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月 经是在顺应自然阴阳消长变化而出现的人体对应 气血盈亏规律性变化。
图 1 显示, 月经既然顺应自然阴阳变化, 当然 可以使用太极阴阳双鱼图来进行描述。月经周期 分为月经期、 月经后、 经间期和月经前 4 个阶段。 按目前的周期疗法理论, 月经期是因为阳气盛极、 重阳必阴的结果, 属于太极阴阳图的南方少阳火 位; 经间期为氤氲之时, 正值 2 次月经中间, 是重 阴转阳、 阴盛阳动之际, 在阴阳图中属于北方少阴 水位。2 个转化过程被确定后, 按照月经周期变化 规律, 经前期属于阴阳图中的西方阴涨阳消的过 程, 而经后期则属于阴阳图的东方阳长阴消的 过程。
图 1 经典月经周期理论、 月经分期排序
图 2 显示, 但如果根据女性月经期和经间期生 理特点的分析, 对于这样分期排位不无迷惑: 月经的 生理表现是经血的排出, 血为阴类, 中医认为精血同 源, 古人称月经为 “经水 ” , 《傅青主女科》 有 “经水出 诸于肾” 的论述。按照属性归类, 月经期应该在北 方少阴水位, 而经间期属于现代医学的排卵期, 古人 称之为 “氤氲之时 ” 。《济阴纲目》 中云 : “天地生物, 必有氤氲之时, 万物化生, 必有乐育之时, 瞄犬至微, 将受娠也, 其雌必狂呼而奔跳, 以氤氲乐育之气触之 而不能自止耳。此天然之节候, 生化之员机也。 ” 这 样的描述说明氤氲期是阳气旺盛时期, 当属阴阳鱼 图的南方火位。如此一来, 2 个转化期的定位与目 前的理论正好相反, 自然经后期和经前期也需相应 调换, 经后期属于东方阳长阴消时期, 而经前期则属 于西方阴涨阳消时期。
对于月经生理周期阴阳变化理解的不同, 就产 生了不同月经周期分期的排序。笔者尝试运用顾植 山三阴三阳开阖枢图来对月经周期阴阳消长变化进
图 2 月经周期理论、 月经分期重新排序 行阐述, 觉得重新排序应更为合理。
2 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月经周期理论新解
2. 1 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概念与特征
图 3 显示, 阴阳是古人根据自然气息节律变化 而提出的概念。顾植山与根据《黄帝内经素问 》 “阴 阳离合论” 以及 《史记 · 历书 》 “以至子日当冬至,则 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等论述, 认为三阴三阳的划分 是以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 古人把这种自然气 息的周期性变化描述为阴阳的 “离合” 运动。阴阳的 离合运动可呈现出开、 阖、 枢 3 种时象, 阴阳各有开、 阖、 枢,就形成了太阳、 少阳、 阳明和太阴、 少阴和厥 阴 6 种形态。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 大特色, 顾植山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 对三阴三 阳的描述, 绘制出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对三阴三阳 开阖枢的时空排序进行了完整的描述。
图 3 顾植山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三阴三阳是对阴阳节律变化的动态描述, 宇宙 万物均在三阴三阳开、 阖、 枢周而复始的气化运动中 产生发展, 故 “三生万物” 。六经气化是指阳气维持 生命节律升降出入的运动, 完成生长化收藏的过程。 在 《素问·六微旨大论》 中强调了升降出入的重要 性 :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 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 藏。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 器 散则分之, 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 无不升降, 化有 大小, 期有远近, 四者之有, 而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 矣。 ”
2. 2 女性生理周期中阳气生长化收藏的核心 机制
保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必须遵循六经气化的规 律, 中医对月经周期分期理论可以衷中参西, 在中医 阴阳理论指导下, 结合现代医学女性生理周期理论 进行分析。现代医学对于女性生理周期的认识有中 枢、 卵巢以及子宫 3 个层面的变化。
目前的月经周期理论认为, 经血来源于胞宫, 故 月经来潮时子宫泻而不藏; 月经后胞宫血海空虚渐 复, 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 经间期为重阴转阳; 月经 前子宫藏而不泻, 胞宫血海充盈, 呈现阴盛阳生渐至 重阳、 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的时期。可见, 目前的 这种理论建立在胞宫( 即子宫内膜) 周期变化基础 上。但众所周知, 月经周期的变化主要是生殖周下 丘脑、 垂体和卵巢功能之间协调作用的结果, 胞宫的 气血盈亏完全受卵巢卵泡发育的调控。女性生理周 期的目的是选择带有遗传物质的卵子, 月经来潮只 是意味妊娠失败, 所以胞宫气血变化并不是生殖的 目的。另外, 宫腔内膜变化主要分脱落和生长 2 个 阶段, 比较难以体现阳气生长化收藏的过程, 而卵泡 发育包括优势卵泡的选择发育、 顺利排卵、 黄体形 成、 黄体萎缩( 若妊娠失败) 等过程, 就像自然界中 果实萌芽、 生长、 成熟、 脱落和种子暴露的过程, 所以 根据万物气化运动规律, 中医月经周期理论的核心 应该是卵泡发育过程而非内膜的转化过程。
2. 3 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阐述卵泡发育 变化
图 4 显示, 卵泡发育过程按照体内激素水平的 调节过程以及卵泡生长的大小分募集、 选择、 优势化 和排卵 4 个阶段, 排卵后则形成黄体, 如果未发生妊 娠则黄体萎缩, 开始下个周期的卵泡发育。按三阴 三阳开阖枢的气化理论来认识这个过程就非常清晰 了。卵泡生长过程其实是阳气生长过程, 排卵则为 阳气转化过程, 而黄体形成和萎缩则为阳气收藏, 为 下个周期阳气启动奠定基础, 这样与我们前面论述 的分期排位正好不谋而合。由此可见, 无论从阴阳 两极属性以及阴阳气化运动过程, 均支持以上提出 的按阴阳开阖枢的月经周期排序。以下具体谈谈卵 泡发育不同阶段的阳气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图 4 卵泡发育三阴三阳图
2. 3. 1 卵泡周期性的募集 发生在上个周期 的黄体期以及黄体- 卵泡转化期( 即月经周期 1 ~ 4 d) , 按三阴三阳开阖枢图所示, 属于由阳明向少阴 的转移, 是阳气潜藏的过程。阳明为阖, 此时黄体萎 缩, 就像自然界从秋实进入冬藏的过程。阳气经阳 明潜入少阴为精, 少阴则藏精敛气, 为下个周期的启 动做准备, 即卵泡的募集阶段, 这是优势卵泡周期性 选择的重要阶段。
2. 3. 2 卵泡的选择和优势化 发生在周期的 卵泡期( 月经周期 5 ~ 13 d) , 当属由少阴出太阳经 厥阴达少阳的时段, 是阳气转枢生长的过程。少阴 为枢, 可将潜藏的精气转枢为卵泡生长的原动力; 太 阳为开, 促进卵泡的选择; 厥阴为阖 , “两阴交尽” , 优势卵泡 “脱阴而出” , 进入少阳持续生长。
2. 3. 3 卵泡的排卵 发生在周期的排卵期 ( 月经周期 14 d) 当属少阳位, 此时阳气作用达到高 峰, 卵泡成熟, 具备受精能力, 少阳为枢, 通过少阳的 转枢功能顺利排卵, 并进入黄体期启太阴之开而发 阳明之阖降。
2. 3. 4 卵泡排出后 发生在周期黄体期( 月 经周期 15 ~28 d) 当属太阴、 阳明位, 是阴生阳消、 阳气肃降过程。此处分 2 种情况, 若发生妊娠, 赖太 阴脾土厚德载物, 运化水谷精微, 精血化气温养受精 卵; 若无妊娠则由太阴转阳明发挥阖降作用, 阳气潜 藏, 阴血不固, 产生月经, 进入少阴, 开启下个周期的 转枢。
3 结语
女性月经周期鲜明地体现了人体的生物节 律, 运用阴阳理论来解释其机制得以公认。无论 采用经典的周期疗法理论, 还是本文以三阴三阳 开阖枢理论进行讲解或另有其他理论, 其实之间 并无正误是非之分。本文的阐述其实最重要的是 提供了一个思路, 要动态地理解阴阳消长的变化, 在任何一个阶段均存在阴阳出入消长的变化, 正 确理解了阴阳开阖枢, 就不容易按图索骥、 胶柱鼓 瑟地看待阳气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所以, 当三阴 三阳气机升降出入变化异常则可出现月经紊乱, 并变生出阴阳寒热虚实的各种临床症状, 故治疗 月经周期紊乱性疾病, 不应受拘于“经后滋阴、 经 前补阳” 的藩篱, 宜顺应三阴三阳开阖升降出入的 动态时位, 灵活使用各种方法, 推动完成生长化收 藏的过程, 让月经恢复规律。
参考文献:
[1] 谈勇, 胡荣魁. 中医女性生殖节律理论创新[J]. 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 2014, 30( 4) :301- 303.
[2] 顾植山. 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 论中的地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 12( 6) : 463- 466.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