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家举一个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
很多老年人,第一天得感冒没啥事,还能吃能喝;
第二天就忽然心衰了;
第三天就突然全身水肿了;
第四天就肺部严重感染,各种抗生素用上无效,然后迅速死亡了。
类似案例,实在是数不胜数。
有位老人本来就有基础病,猛不丁一个感冒,现在直接挺不住了,整天坐在床上吼吼的喘,躺都躺不下,你说危急不危急。
所以我们说,风寒感冒不可怕,风寒感冒引起的后遗症、并发症才恐怖,尤其是很多老年人,一场感冒可能就走了。
为啥老年人一旦患了风寒感冒,就比年青人危险很多呢?因为老年人正气不足了。
而老年人或者孩子正气比较弱,寒气可以长驱直入,从体表进入五脏,造成五脏受寒,进入出现脏腑衰竭。
所以,老年人一旦得了重感冒,要比年青人危险得多。
在四川中医药大学,有一位老中医,就在《伤寒论》基础上,研制出了“五通汤”,能截断感冒演化成大病、重病的路径,防止死亡。
这个老中医就是陈潮祖,陈老先生生于1929年,是我国最早教《方剂学》的那批老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提出“三焦膜腠说”,在中医界影响巨大。
他老先生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五脏六腑宜通”、“气血津液要流动,不能郁滞”。
一旦血液郁滞,就是瘀血,瘀血严重,堵塞血管,就会累积心脏,导致心衰死亡。
一旦肺气郁滞,就会影响肺脏气体交换功能,导致肺脏衰竭而死亡。
一旦津液停滞,失去流动性,就会导致身体水肿,全身肿胖,从西医角度说,就是急性肾炎或者心衰引发的水肿。
所以,气血津液不能停,一旦停滞,就会造成大病、重病。
而风寒感冒后,寒气入侵人体,会让运行气血津液的“经络”发生挛缩,“经络”一收缩,气血津液就不能流通,就会累及五脏,由此引发上述心衰、肺衰、肾炎症状。
麻黄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半夏15克、细辛6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陈皮15克、厚朴20克、枳实15克、柴胡15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泽泻30克、人参10克。水煎3次,和匀,分3次服。
五通汤的成分,就是《伤寒论》诸方的配合:有调肺气的小青龙汤;有调脾气的理中汤;有调肝血的当归芍药散;有调肝气的四逆散;有通行津液的真武汤、五苓散,这些方子合在一块,可以畅通全身气血津液。
怎么理解这个方子呢?
既然寒气是此病的罪魁祸首,那首先就要把寒邪给祛除。《黄帝内经》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就是说,要用上、中、下三个路径,把寒邪排出去。
我们先看上路治法:方中的麻黄、桂枝、细辛可以入肺,可以发汗散寒。通过发汗,可以从皮肤这个道路把寒邪排出体外,让寒气从汗毛孔散出去,以上是上路用药。
再看中路治法:方中的陈皮、枳实、厚朴可以行胃肠之气,气行则津行,可以把胃肠中的寒水之气排出体外。而干姜、半夏、白术可以温补脾阳,通过温补脾阳,可以散除脾胃肠道之寒气。
再看下路治法:方中的茯苓、泽泻、白术、桂枝是五苓散的架构,可以温补肾阳和膀胱之阳气,增进气化功能,促进小便排出。如此,下焦寒气就可以由小便排出体外。
解除了上、中、下五脏的寒气,还需要解除“经络”中的寒气,让“经络”扩张开,促进气血津液流通,桂枝、细辛、白芍、甘草这4味药最为拿手。
其中,桂枝可以温通经脉,散除经络寒气;细辛辛温,细长类似经脉,可以通彻内外,散除全身内外之寒。白芍有解除经络痉挛的特效,配合甘草更能增强这一功能。通过上述4味药,就可以让“收缩”的经脉,重新恢复“舒张”,让气血津液恢复流通。
最后,这个方子中还有人参,其目的是增强五脏正气。因为老年人体质多虚,所以寒气才能趁虚而入,以人参固护正气,防止被动,有“振衰起废之功”。
诸药合用,可以散内外之寒,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因为能够调补五脏之气血津液,所以以“五通汤”命之。
这个方子具体能治疗啥病呢?
陈老先生列了以下5条:
①一般的风寒感冒可以用五通汤。比如头痛、浑身乏力酸软、鼻塞流涕、咽喉痒、咳喘痰白,这是肺系疾病,这种病最多见,冬季尤其多,用五通汤效果很好。
②风寒感冒加重,累积心脏,导致心区憋闷、疼痛,可以用五通汤。比如有些感冒造成的心包积液,或者感冒后冠心病心绞痛加剧,这是心系疾病。
③风寒感冒后,累及脾胃,导致呕吐、腹泻、胃痛、腹痛,大便稀、严重食欲不振的,可以用五通汤,这是脾胃系疾病,有些胃肠型感冒就是如此。
④风寒感冒后,引起急性肾炎,出现小便不利、全身水肿的,可以用五通汤。这是肾系疾病,很多小孩的急性肾炎就是如此。
⑤风寒感冒后,胸胁胀痛,肝气不舒、肝血郁滞的,可以用五通汤,这是肝系疾病,因为肝经遍布胁肋,肝气、肝血受寒不通,就会胁肋胀痛。
上述症状,不必全部具备,只要具备一个症状便可应用,但必须以舌质淡胖为辨证依据。因为舌质淡胖,说明寒气盛、水饮停,需要温补阳气,散除寒邪。
据陈潮祖老先生介绍,他这些年用这个方子救治了数千例风寒感冒并发症患者,尤其是冬季,这个方子的使用机会很多,疗效很好,值得学习收藏。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