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草石蚕
多年生草本,高13~23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白棕色狭鳞片。叶远生;叶柄长5~7.5厘米,基部有关节;叶片三角形,长8~15厘米,宽7~10厘米,3~4次羽状分裂;基部羽片最大,披针状三角形,长5~8厘米,宽5~7厘米,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卵圆披针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其余各对2次小羽片矩圆形,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钝头;叶亚革质,无毛。孢子囊群在叶缘之里;囊群盖圆形,仅基部附着。孢子期5~11月。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湿热黄疸,咳嗽,哮喘,肺痈,乳痈,牙龈肿痛,白喉,淋病,带下,蛇伤。
②《本草图经》:"根: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④《岭南采药录》:"根:煅灰,沸水冲服。治哮喘,气痛,肚痛;为末治蛇疮。"
⑤《江西民间草药》:"根茎:治妇人黄白带,湿热黄疸,手脚拘挛骨节痛。"
⑦《泉州本草》:"全草:驱风镇痉,退风湿热,止痛解毒。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风湿性疼痛。"
⑧《闽东本草》:"根茎:治喉蛾,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淋病;外敷手足脱臼。"
⑨《广西药植名录》:"根茎:治跌打,咳嗽,黄病,小儿疳积。"
①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及气血虚弱、头痛头眩:阴石蕨干全草为末。每次一钱,泡酒服。(《泉州本草》)
②治风湿性关节酸痛或腰背风湿痛:阴石蕨干全草四两。浸酒一斤,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扭伤:阴石蕨鲜根茎去毛,捣烂,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带状疱疹:鲜阴石蕨根茎,捣烂绞汁,调雄黄末少许,搽抹患处。(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⑧治风火牙痛,扁桃腺炎:阴石蕨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实用中草药》)
⑨治牙龈肿痛:阴石蕨根茎三至五钱(鲜者倍用)。煎汤去渣,同鸡蛋煮服。(《闽东本草》)
《中华本草》:草石蚕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chys siebolidii Miq.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挖取块茎,洗净,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或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要求不严,而以稍凉爽的气候较好。土壤以肥沃、疏松的油砂土为宜。
栽培技术 用块茎繁殖。在11月倒苗后至春季发芽前,随挖随栽。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5cm,开穴,深约7cm,每穴栽块茎2-3个,盖土3-4cm厚,每1hm2用块茎300-375kg。
田间管理 出苗后,中耕除草、追肥2次,第1次在4月,第2次在5月,可施人畜粪水。6月地上茎高33cm时,可行摘心,促使块茎生长。
地上部分含异高山蓼芩素-4-甲基醚-7-O-β-(6′-O-乙酰基-2′-阿洛糖基)葡萄糖甙[isoscutellarein-4′-methylether-7-O-β(6′-allosyl)glucoside],异高山黄芩素-7-O-β(6′-O乙酰基-2″-职权洛糖基)葡萄糖甙[isoscutellarein-7-O-β-(6″-O-acetyl-2″-allosyl)glucoside],洋丁香酚甙([1]。
块茎中含水苏甙(stachysoside)A、B、C[2]。
叶中含薰衣草叶水苏甙(lavandulifolioside)即水苏甙B,水苏甙(stachysoside)C、D[3]。
草石蚕地上部分含有的异高山黄芩素甲基醚-7-O-β(6″-O-乙酰基-2″-阿洛糖基)葡萄糖甙0.25mmol/L能增强氯化钙所致透明质酸酶的活化作用,直到0.2mol-L仍呈浓度依赖性能活化作用,但在0.5mol-L时此作用明显减弱;洋丁香酚甙0.5mmol-L浓度下对透明质酸酶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强作用;异高山黄芩素7-O-β(6″-O-乙酰基-2″-阿洛糖基)葡萄糖甙完全未见增强作用,反可较弱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1]。
《中药大辞典》:草石蚕
草石蚕所含之水苏碱略有甜味,无甚药理作用,口服后原形自小便排出。它能减慢蛙心的收缩频率。
苏联产同属植物S.hetonicaeflora能增强妊娠后期及分娩后第1天的子宫收缩力,可用于妇产科。另一种S.recta L.则有利胆作用。S.sylvatica L.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并轻度降低血压,显着增强心脏收缩力,兴奋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