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第十三)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听从其令也。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始伤肺气,终动脾湿,故咳而又嗽也。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肃,及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久则动脾湿而为痰也。大法与大人同。
脉候
《脉经》曰∶关上脉微为嗽,脉浮缓者为伤风,脉紧者肺寒咳嗽。脉浮软者生,弦急者死。
治法
钱氏曰∶嗽者,肺盛微寒。八、九月,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证面赤身热、痰盛,法当以葶苈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伤风嗽也。风从背脊第三椎肺俞入也,以麻黄汤汗之。有热证,面赤,便水,涎热,咽喉秘者,甘桔汤治之。若五、七日之间。其身热,痰盛,涕唾稠粘者,以褊银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者,有不饮水者,其身则热,以泻白散泻之。若伤寒咳嗽五、七日无热证而但嗽者,亦葶苈丸主之,后用化痰药。而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主之。痰盛者,先实脾,后以褊银丸下之,涎退则补肺为上法,有嗽而吐水或清绿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饼子下之;有嗽而痰咳脓血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胶散补之,咳而痰实,不甚喘而面赤,时饮水者,褊银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减。
伤风发热咳嗽者,宜先发散其表,人参羌活散加麻黄,或金沸草散加桑白皮、惺惺散、参苏饮皆是发散之药,热不除,解肌汤主之。假如表散风邪,无别证微嗽者,服抱龙丸、泻白散平肺之剂;痰涎壅盛,玉饼子、金星丸;下痰热,泻白散加人参或辰砂半夏丸、抱龙丸尤良。下后热不退,作惊风之状,宜以薄荷散服。
感寒发热咳嗽者,服惺惺散加麻黄表散寒邪。微嗽,杏仁膏、人参半夏丸;痰嗽,半夏茯苓汤。
久嗽曾经解利,肺气虚寒宜补肺,服补肺阿胶散、润肺散。肺中风,肺受寒久不已,灸肺俞穴三壮,服百部丸,陈皮、罂粟壳、桑根白皮煎汤研化,食后服。
小儿初生百日内咳嗽,肺叶脆弱,最为难治。平常冷热邪入肺中,无能得出,又不堪吐利,必明病源,消解风寒,化痰顺气,益肺生津,胃开气壮,嗽即渐减,不可强攻。
冷嗽则鼻流清涕,面白痰薄,日轻夜重,或微有邪热。热嗽则面微红,鼻干热,痰稠,脉浮数。胃热不因风寒而得,以儿啼便乳,壅结心肺不散,即嗽而逆,以玉饼子下。
钱氏治嗽之法,先实脾,脾母得实,肺则和平。
小儿咳嗽者,腠理受风邪感激,脸红喘促,辨虚实,若见唇缩胸前陷,鼻枯干黑,皆为不治。
药方
人参 苏叶 葛根 前胡 半夏曲 茯苓 陈皮 枳壳 桔梗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阿胶(半两,炒) 鼠粘子(一钱,炒) 马兜铃(半两) 甘草(炙,一钱) 杏仁(去皮尖,七粒)糯米(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咀二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后服。
甜葶苈(炒) 黑豆(炒)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 汉防己(各一两)
上为末,入杏膏蒸陈枣肉,和捣成剂,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乳食后或临卧服,量儿加减。
杏仁(去皮尖炒黄) 苏子(炒) 陈皮 赤茯苓 桑白皮(炒) 大腹皮 半夏曲 甘草(炙。各一钱)
上咀,姜一片同煎,食远服。
大黄(面包煨) 栀子仁 赤茯芩 黄芩 赤芍药(炒) 滑石 甘草(炙。各一钱)
上为极细末,用桑皮煎汤,喘急,气满,不睡,磨刀水澄清,温暖服。
滑石 半夏 南星(各制,一钱) 轻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水一升煎,水尽为度)
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糊丸,绿豆大,捏作饼子。三岁以上五饼子,以下三饼子。
葱白煎汤,临卧服。
巴豆(去皮心油) 水银(各半两) 好墨(八钱,火烧醋淬) 麝香(五分,研) 黑铅(二钱半,同水银结成砂子)
将巴豆、黑铅研匀,和入砂子、麝香,陈米糊丸,绿豆大,捻褊。一岁一丸,以岁以上五、六丸,薄荷汤放冷送下,不可多用,量虚实增减,食后服。
灸法
小儿咳嗽不瘥,灸肺俞穴。(在背上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