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盖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重者,远而为 。 者,久疟也。

是知夏伤暑气闭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为疟也。良由乳母抱时解脱,不避风寒;又因触冒暑温,致令邪气客于皮肤, 积于脏腑阴阳偏胜,邪正相攻,而作往来寒热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先寒而后热者,阳不足也;先热而后寒者,阴不足也;寒多而热少者,阴胜阳也;热多而寒少者,阳胜阴也;寒热相半,阴阳交攻也;寒热相间,阴阳乍离也。大抵小儿皆自饮食上得之者为多,须用先与消导,然后随其得病所由而调理之,斯为良法。

  脉候


《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弦迟者温之,弦紧者可发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数风热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治法


明医杂着》云∶疟是风暑之邪,有一日一发,有二日一发,有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汗无汗,有上半日发或下半日发,有发于夜者。治法,邪从外入宜发散之,然以扶胃气为本,又须分别阳分、阴分而用药。邪疟及暂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绵延不休。凡热多寒少,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汤;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汤小便赤,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清脾养胃汤;久未止者,鬼哭散止之。热多汗出为泻,腹痛者,大柴胡下之;久疟不愈,肠下结块者,木香丸鳖甲饮子调之;甚则以神 丸消之;烦渴者五苓。有小儿疟疾用药退热太早,变作浮肿外肾肿大,或食伤于脾胃。浮肿者,脾之外应也,宜大腹皮汤草果饮之类。

  药方


清脾饮瘅疟,肺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饮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

青皮(炒) 浓朴(炒) 白术 草果(煨) 柴胡 茯苓 半夏(泡) 黄芩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姜三片煎,食前服

四兽饮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兼治瘅疟,最有神效。

半夏(泡) 茯苓 人参 白术 草果(炮) 陈皮(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上咀,每服三钱,乌梅、姜、枣各一枚煎服。

养胃汤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温中快膈,能辟山岚瘴气寒疟脾胃虚寒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浓朴(炒) 苍术 半夏(泡) 藿香(洗) 草果(炮) 茯苓 人参(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陈皮(七钱半)

上咀,每服三钱,枣一枚,乌梅一个煎,热服

白虎加桂枝汤 治小儿疟病。

石膏 知母 甘草 桂枝

上水一盏,粳米一撮煎服。

草果饮 治疟寒多热少,或遍身浮肿

浓朴(炒) 青皮(炒) 草果(炮) 藿香(洗) 半夏(泡) 甘草 丁皮 神曲(炒)良姜(炒。各等分

上未,每服三钱,姜,枣煎。

大腹皮汤 治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积于脾胃宜服。

枳壳 苍术(各二两) 甘草(二钱) 大腹皮 槟榔 三棱(炮) 莪术(各一钱)

上咀,每服三钱,姜皮萝卜子椒目同煎服。

参苓汤 治小儿疟后面赤黄,泄泻不止,乳食不消。此乃胃气虚弱,故脾虚则泄,胃虚则吐,宜服之。

丁香 诃子(炮,二钱) 青皮 陈皮 白术 茯苓 人参 肉豆蔻(煨。各三钱)甘草(炙,二钱)

上未,每服二钱,陈米一勺、姜一片同煎。

麻黄根汤 治小儿疟疾盗汗寒热进退。

麻黄根 知母 槟榔 三棱(炮) 莪术(炮。各一钱半) 半夏(三钱) 白芷 贝母(五分)常山 甘草(各一钱)

上咀,每服三钱,姜二片、小麦十五粒煎。

常山饮 治一切疟疾

知母 贝母 半夏(泡) 甘草 茯苓 常山 人参 草果(煨) 浓朴(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枣煎,空心服。

鬼哭散疟疾入不愈者。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 甘草

上咀,每服二钱,用桃、柳枝各七寸同煎,临发时服,略吐出涎不妨,只用常山甘草茯苓煎服亦效。

  灸法


小儿疟疾,灸大椎百会各随年壮。(百会穴在发际上五寸。)

小儿久疟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名内庭穴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