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内经》脉要(并附名公诸论注)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视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切脉动静,诊阴阳也。视目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变现,诊生克邪正也。观脏腑虚实,以诊其内;别形容盛衰,以诊其外。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瘥,故可以决生死之分。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

凡此数者,皆有对待之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凡病之善恶,形之动静,皆所当辩。能明此义,而用之有纪,诊道斯备。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

阴阳五行,四时脉之正反所不能离,离则无从补泻。所谓一之精,天人一理之精微也。故知此之所以然者,是谓得一则知人之生死矣。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二字,诊家当关一句∶虚者,廓然无我,胸无一字之预留;静者,游神寂寞,前无一意之或杂,然后可诊有过之脉。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脉从四时,弦洪毛石。《内经》并之胃气,而各形容其妙,使人可思可悟,而又兼内外以诊∶内则藏气藏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之;外则经气经脉有序,故可终而始之。四时内外,六者之法,则脉之时动,病之所在。或内或外,皆可知之。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

此言气口左右三部脉法也。

韵伯曰∶季胁之位在章门穴名),后包于腹,前合于脐,天枢穴名)之分,带脉所束。古圣欲明气口成寸之义,将分肺脉三部,以候五脏。而先提此句者,以气口独为五脏主,而脏气季胁故也,夫脉之有尺,如木之有根。季胁包于肾外,人之元气在肾,包含全赖乎季胁。前贤只讲得脉会太渊,而不审脏会季胁,仲景所谓按寸不及尺也。经曰∶善调尺者,不待于寸。此尺内两傍诊季胁也。

尺列以候肾,尺内以候脾中。

人身背包乎外,胸腹隐于手足之里,故两肾附于背脊者,谓之外。二肠、膀胱三焦之在腹者,谓之内,故内以候腹中,所谓腹中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肺。

韵伯曰∶从尺而上之,故以为附上,即尺前膈骨,所谓关也。肝居左而近背,故外候;膈在胸中,故内候,人之有膈,前齐鸠尾,后齐权骨,所以膈中下焦浊气,不使上熏心肺,而伤清阳之气,心肺居膈上,肝、脾、肾居膈下,五脏俱注于膈,肺、脾、肾、胆之脉俱贯膈而上,肠、胃、心、肾、包络三焦之脉从膈而下,是十一经必由之道也。越人废而不讲,故后人不知此义。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曰∶上附上,谓寸也,心居肺下,而位于中,肺偏于右,是心居肺左矣。心肺俱近背,故俱外候。

胸中宗气膻中包络相火之气,在中,故内候。此三部中上部天一候之法耳。《难经》不审气口候阴,以六腑三部之中,胸、膻、膈、腹废而不讲矣。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足中事也。

喻嘉言曰∶上古神圣首重切脉,《内经》部位分明。后人以心与小肠表里,遂举越人之言以定部位。不知此可论病机,如心遗热于小肠遗热大肠之类,不可以定部位也。

内经》尺里以候腹中,尺外以候肾二语,已尽其义。盖胸中属阳,腹中属阴,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所传渣滓水液,惟腹中是其位置,非若胃为水谷之海清气在上,胆为决断之官,静藏于肝,为十一藏之所决,可得部之于中焦也,至于上焦,重重膈膜,惟心肺得以居之,所谓膈之上,中有父母是也。二肠浊秽之腑,与膈上清阳迥不相通,岂可因外络连属;反谓寸之清阳上浮为腑,沉者为脏?经所谓脏真高于肺者,乃脏真高于大肠矣。且左浮为小肠脉,沉为心脉,是水中污泥反浮于莲花之上,有是理乎?若膻中为臣使,包裹而络于心下,以寄心君喉舌之司,下膈历络三焦,与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正见心胞相火与少阳相火相输应也。心胞关系之重,是亦以待分手经之一,而可称为脏耳。

罗东逸曰∶喻说二肠,止明部之不当,未尝明其脉之谬也。今姑以《脉经》之所谓阴阳,即其所谓而辨之。其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又曰∶关前为阳,心肺主之;关后为阴,肝肾主之。又曰∶脉浮而大散者心,脉浮而短涩者肺。是心肺主阳而出关前,为浮而呼出;肾肝主阴出关后,为沉而吸入者也。

今其书百条,乃曰左寸阳实者,小肠实也;阳虚者,小肠虚也;阳绝者,小肠绝也;左寸阴实者,少阴实也等语。夫浮而大散者为心脉,为关前,主阳矣。其脉之有虚、实、绝,皆以为阴。而杜撰一小肠之虚、实、绝为阳,而加以心脉之上,则小肠阳脉当作何状,得加于浮大而散之上耶?且右脉浮涩而短,又以为阴,彼大肠阳脉更当作何状?而云虚实与绝也,终《脉经》竟无一举二肠脉据者。不宁唯是,候外感风寒,必于左寸,则又太阳膀胱小肠同居左寸,俱在心之上矣。其瑕不攻自破,特莫之觉耳。


上一篇:格言三 下一篇:平人脉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