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每年7月22日前后,历书记载“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民间有“热在中伏”的说法,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个节气内是最热的时候,平均温度在26℃左右,最高气温可达44℃,要比小暑要酷热的多,故名大暑。   (一)气候特征
大暑时节即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就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由于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盛夏气候炎热,酷暑多雨,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而且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炙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餐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同时应注意预防一些常见病症,如夏季感冒(也称为“热伤风”),疰夏(又叫苦夏)等等。   (二)预防中暑养生之道
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有以下几点: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若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机能降低,在夏季天气酷热时,更容易中暑,所以可事先服用防暑降温的药物,如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预防中暑也可选择清热解暑食疗药膳。饮食宜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宜药粥进补。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肉等;补气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选用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健脾养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药粥有绿豆粥扁豆粥莲子粥薏米粥等。   在大暑当日或在高温暑热时,广东民间传统上煲荷叶冬瓜汤进饮以防暑养生,其组成还有赤小豆薏米扁豆、灯芯花、猪苓泽泻土茯苓等,或淡饮或为甜汤,亦可煲猪骨,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在调味方面可用大蒜生姜末等酸、辛、香等作料,起到清瘟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还可吃点生姜,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对心脏、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心跳加速,血流循环加快,汗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对防暑有一定的好处。
(三)预防中暑
1.豆子汤——清热健脾   材料:绿豆30克,赤豆30克,黑豆30克。 方法:将绿豆赤豆黑豆一并置入锅中,用水600毫升,煮到豆子不脱皮,水余约200毫升即可。饮汤食豆,每日两次。 功效:清热健脾,消暑防。 食材大盘点: 赤豆——赤豆又名饭赤豆,以粒紧、色紫赤者为佳,性甘寒,有清热排浓,消肿解毒之功效,中药中另有一种红黑豆,系广东产的相思子,特点是半粒红半粒黑,注意鉴别,切勿误用。 黑豆——黑豆性味甘平,有活血利水、清热解毒、滋养健血、补虚乌发的功效。常食黑豆,能软化血管,滋润皮肤,延缓衰老。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有益。
2.苦瓜绿——清热解暑   材料:苦瓜1个,绿适量。 方法:先将苦瓜上端切开,挖去瓜瓤,装入绿,把苦瓜挂在通风处阴干;用时取下洗净,连同茶叶一起切碎,取10克,放入杯中,冲入沸水,盖焖约30分钟即可,代随饮。 功效:清热,解暑,除烦。 食材大盘点: 苦瓜——苦瓜以色青末黄熟时才好吃,而且其清热消暑之功效也较强。
3.三皮清暑饮——清热祛暑   材料:鲜西瓜皮冬瓜皮丝瓜皮各50克。 方法:将鲜西瓜皮冬瓜皮丝瓜皮一并放入锅中,加水煎煮约15分钟即可。取汁,加适量冰糖,代温服。 功效:清热,祛暑,利尿。 食材大盘点: 西瓜皮——西瓜皮西瓜翠衣,参考前面所述。 冬瓜皮——冬瓜皮为食用冬瓜时收集削下的外果皮晒干而成,性味甘凉,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之功效。 丝瓜皮——丝瓜皮丝瓜的果皮,性味甘凉有利水渗湿之功效。
4.莲——清热除烦   材料:生500克。 方法:将生捣汁,频频饮用。 功效:清热除烦,去暑消炎。 食材大盘点: 莲——莲微甜而脆,生食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开胃止泻的功效,在清咸丰年间,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为老幼妇孺、体弱多病者的滋补佳品。
5.清暑花——清暑解热   材料:野菊花10克,荷花10克,茉莉花3克。 方法:将野菊花荷花茉莉花一并置于杯中,冲入适量沸水,盖焖片刻,待稍凉后,代频频饮用。 功效:清暑解热,芳香开窍。 食材大盘点: 荷花——荷花为多年水生植物,其花有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之功效。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