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暑须尽快救治 阳暑的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阳暑往往发展很快,由于身体表面的血管高度扩张,血液过多灌输到体表,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缺血,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抽搐、昏迷,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头痛、头晕、脸红、身热、大汗等先兆症状,必须尽快救治。具体方法如下: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为其扇扇子、敷凉毛巾降温;清醒者可喝些绿豆汤、淡盐水、荷叶水、绿茶、酸梅汤等,也可吃些西瓜;用清凉油抹额头、太阳穴;服十滴水或仁丹,老弱患者可含2~3片西洋参。另外,按压百会、掐人中能使患者清醒。 治疗阳暑可用张仲景的白虎汤或西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预防阳暑要注意夏日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如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准备充足的白开水等饮料以及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备应急之用。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可多喝绿豆汤、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 阴暑可选藿香正气散 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正如《时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阴暑的发病多是因为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正如明代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换而言之,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湿,所以阴暑不像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阴暑病程比较长,湿邪黏滞,治疗不对路,患者很苦恼。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阴暑的原因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遇到气候突然转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 阴暑的治疗以解表清暑为法,首选藿香正气散(现有口服液、滴丸等制剂)。藿香正气散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适用于因避热贪凉引起的“阴暑”,也称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表现为头痛身重、四肢酸痛、怕冷发热、无汗等,有的还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另一方面,“藿香正气”中大多数药都具有辛温燥湿作用,对于在“桑拿天”中因湿度大、暑热挟湿而引起的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等症也有较好疗效。但对于“阳暑”和“暑热感冒”(俗称“热伤风”)则不适宜。对于阴暑,还可取冬瓜皮、陈皮、生姜、藿香、佩兰各5~10克煮水喝。体弱者可含3~5片西洋参。白扁豆山药粥、荷叶粥能刺激脾胃,有助于利水化湿,是不错的食疗方。注意不能吃寒凉的药物和食品。在前胸后背刮痧也有效。阴暑有腹泻、恶心者,可将生大蒜3~5瓣捣碎后用温开水送服。 预防阴暑要注意不能过于贪凉,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节制生冷饮食和大汗之后冷水淋浴。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崔海燕)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