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证明,中风采取多种方法配合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比如说针灸与中药治疗的配合,“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内外相扶”而起到相得益彰的治疗功效。针法与灸法的配合,“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凡病皆由血气塞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对于以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为主要病机的中风偏瘫来说,采用灸法可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温补阳气和防止发作的作用。以下是可多种疗法相互配合的具体方法。
灸法 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且能调节患者感觉功能。如有手脚冰凉、头晕、怕冷等阳气不足者,可用灸法。在关元(肚脐向下3寸)、气海(肚脐向下1.5寸)上放置已用针在其上刺了几个小孔的生姜片或附子片,然后点燃艾条温灸,与皮肤距离大约10厘米,以皮肤感觉温热而又不会被烫伤为度。每个部位温灸10分钟。对于偏瘫、失语者,可用同样的方法灸头部百会穴(头顶两耳尖连线中点处),用艾条温灸15分钟,以局部温和舒适为度。如有面瘫,则灸外耳道。肢体感觉异常,除温灸肢体局部外,还可在后背脊柱两侧温灸,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梅花针 这种治法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功用,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为目的,较适于缓解期本虚标实证的治疗。可取后背脊柱两侧,以及肘弯、腿弯、手腕、足背等处,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肤之后,用梅花针叩刺。有改善肢体感觉功能和稳定血压的作用,可治疗肢体痉挛性瘫痪,屈伸不利,关节肌腱挛缩等症状。
舌下针刺 能帮助降低血黏度,对语言和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效果。失语者取舌下系带与舌下静脉两侧的穴位。局部消毒之后做扇形针刺,深度 0.2厘米左右。
按摩 局部按摩对迅速提高肌力和恢复运动功能有效,可缓解痉挛性瘫痪和局部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药物外治 将蚕沙炒热,用布包热熨,可缓解肌肉痉挛。天南星研末外敷,可治流涎不止。吴茱萸研末,用米醋调敷足底涌泉穴,可治高血压引起的头目痛胀。
功能锻炼 在中风偏瘫治疗过程中,采用放松法或将意念集中于瘫痪肢体,有意识地支配肢体活动,“以意领气”,配合使用肢体功能锻炼,可帮助提高疗效。进行有目的的肢体活动,可迅速恢复瘫痪肢体的肌力,提高疗效。
特定穴 如见头晕耳鸣口苦等肝阳上亢者,可取太冲(足背第1、2趾缝处向上1寸)泻肝火。见心烦失眠小便黄赤等心火上炎者取劳宫(握拳时中指尖下所对处)。腰酸膝软疲乏等肾阴不足表现者,可取太溪(足内踝与跟腱中间凹陷处)。腹胀恶心呕吐等脾胃不和者,可取足三里(髌韧带向下3寸,胫骨旁开1寸处)。 (陈颖)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