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
纶,中日友好医院主任
医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多年,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临证经验丰富。多年来,潜
心经方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系统整理总结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
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发表多篇论文,其临床应用
经方治疗内、妇、儿、
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刘某,男,6岁,2015年7月18日初诊,
哮喘病史5年。患者父母代述,该症状发于2010年11月,每年发3~5次,多发于6月和秋冬季,多因
感冒引发。本次发于6月12日,每周发作一次,服汤药有效,但仍反复发作。周身皮
肤如蛇皮,输液治疗后,面部以鼻周明显。平素多动,
烦躁,注意力不集中,
盗汗。刻下症见:无咳,无咯痰,咽部有不适感,面色黯黑,
肌肤甲错、干燥,伴鱼鳞脱屑,周
身痒,下肢明显,汗出不多,
口干渴,
大便秘结而质溏,4日1行,纳差,眠可,无
盗汗,舌淡红,苔白,脉细弦。
六经辨证:患者咽部不适,脉弦属于
半表半里证,因无明显
上热下寒,
寒热错杂症状,非
厥阴证(半表半里
阴证),故辨为少
阳证(半表半里
阳证)。
口干渴,
大便秘结,4日1行,纳差,属于
阳明证。粪质虽溏,属于《
伤寒论》第321条所描述的“自利
清水,色纯青”,但并非
太阴腹泻,因为
阴证腹泻不应当兼见多动、
烦躁等热性症状。
肌肤甲错,干燥,周
身痒,病变反映于表,同时未见
恶寒、手足凉等表
阴证,故辨为表
阳证。故
六经辨证为
三阳合病。 患者面色黯黑、
肌肤甲错,为
瘀血所致,虽患
哮喘,但刻下无咳,无咯痰,暂不辨其水饮,用
大柴胡汤合
桂枝茯苓丸加
蝉蜕治疗。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攻下
阳明;
蝉蜕解
太阳表邪;
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 处方:
柴胡12克,
黄芩10克,姜
半夏15克,
枳实10克,
白芍10克,
茯苓12克,
桃仁10克,
丹皮10克,
桂枝10克,
蝉蜕5克,
生姜3片,
大枣4枚,4剂。 二诊:
哮喘未作,
大便日一行,但是父母代述早起喉中痰鸣,晚上思饮,
蛇皮症减,苔白,脉细,故于上方加熟
大黄5克。 三诊:喉中痰鸣减,晚上仍思饮,苔白,脉细,遂去熟军,加
茜草10克。 2015年9月6日,患者于搬家后
哮喘发作,症状较轻,多动症稍有好转。刻下症见:早起喉中痰鸣,无
咳嗽,
肌肤甲错减,入眠有汗出,
大便日一行,早起喉中有痰鸣,苔白,脉细。 辨
六经同前。虽
大便日一行,但仍
烦躁、多动,且入眠有汗出,辨为
三阳合病。 患者证属
三阳合病挟瘀证。
大便秘结已解,但多动、
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故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
桂枝茯苓丸加
蟅虫治疗。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重镇
阳明;
蟅虫作
大黄蟅虫丸意,活血祛瘀。 处方:
柴胡12克,
黄芩10克,姜
半夏15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6克,
桂枝10克,
茯苓16克,
桃仁10克,
丹皮10克,
白芍10克,生
龙骨15克,生
牡蛎15克,熟
大黄5克,
蟅虫5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4枚,7剂。 二诊:患者咳或喘,
咳嗽有痰声,右
鼻塞。
肌肤甲错明显好转,多动缓解。早起腿软,
大便日一行,苔白,脉细。 辨
六经同前,为
三阳合病挟瘀证。用
大柴胡汤合
桂枝茯苓丸加
桔梗治疗。 处方:
柴胡12克,
枳实10克,
白芍10克,姜
半夏15克,
黄芩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2克,
丹皮10克,
桃仁10克,
炙甘草6克,
桔梗10克,熟
大黄5克,自备
生姜3片,
大枣4枚,6剂。 三诊:患者小腿拘紧一个月,汗出不多,咳较多,无
盗汗,舌淡红,苔白,脉细弦。
六经辨证:患者咽部不适,脉细弦,属于少
阳证。小腿拘紧,咳多,是
太阴水饮所致。故辨
六经为少阳
太阴合病。 小腿拘紧,类似于“身瞤动”“身为振振摇”“两
胫拘急”,皆是水饮证的表现,故辨为少阳
太阴挟饮证,用
四逆散合
当归芍药散加
半夏治疗。
四逆散和解少阳;
当归芍药散温
太阴、利水饮;
半夏降气止咳。 处方:
柴胡12克,
枳实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当归10克,
川芎6克,
苍术10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姜
半夏15克,6剂。 四诊:咳无,晚上蹬被子减,
大便正常,
肌肤甲错明显好转,小腿拘紧无,苔白,脉细,故于上方去姜
半夏,加
桃仁10克,
丹皮10克,
桂枝10克,作
桂枝茯苓丸。 五诊:咳未作,近一周
便秘,
大便2日一行,就诊前一天夜里
呕吐一次,纳差,
口中和,
无汗出,苔白,脉细。 处方:生
白术50克,
莱菔子10克,
郁李仁10克,姜
半夏15克,
桃仁10克,3剂。 六诊:
大便2~3日一行,
肌肤甲错减轻,多动减,注意力不集中缓解,能基本自控,苔白,脉细。 处方: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茯苓12克,
桃仁10克,生
白术50克,
火麻仁10克,
水蛭6克,7剂。
七诊:患者
肌肤甲错基本痊愈,面色黯黑无,已转为暗黄,无明显多动吵闹,注意力能够集中,能自控,喘半月发作一次,
干咳,
口干,无
咽痛,无
鼻塞,无流涕,
大便溏2~3日一行,苔白,脉细。辨
六经为
太阳太阴证,用
半夏厚朴汤合
桔梗汤加炙杷叶、
杏仁、
桃仁治疗。 处方:姜
半夏15克,
茯苓12克,
苏子10克,
炙甘草6克,炙杷叶10克,
桔梗10克,
杏仁10克,
桃仁10克,
生姜3片,7剂。 按:患者多动、
肌肤甲错、
哮喘等症状虽多且杂,临证要始终围绕
六经八纲辨治,切忌被繁乱的症状所困扰。辨准
六经,准确用药,必能使诸多症状得到缓解。 本案用药有
大柴胡合
桂枝茯苓丸、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逆散合
当归芍药散加
半夏、
半夏厚朴汤等。从中不难看出,患者证属
瘀血,活血化瘀的
药物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活血药,在
诸方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
半夏,基本上每个处方都必不可少。
半夏在《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辛平,主
伤寒寒热,心下坚,
下气,
喉咽肿痛,
头眩胸张,
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止
咳喘,以
调气为主。冯世
纶用
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
干咳,疗效显著。后世用
杏苏散,即
半夏厚朴汤合
桔梗汤去
厚朴加
前胡、
枳壳、
陈皮、
杏仁、
大枣,治疗
凉燥咳嗽,正是通过
调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茯苓在《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甘,平。主
胸胁逆气,
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
寒热,
烦满,
咳逆,止口焦舌干,利
小便。久服安
魂魄养神。”明确指出其对“神”的调节。本案患者兼见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故所用处方中大多皆有
茯苓。(董兆珵)
来源: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