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菍

地菍

实际拼音: Dì Rěn
来源: 野牡丹野牡丹属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根或全草,洗净晒干。
性味: 甘、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寞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
用法用量: 干根或全草1~2两。

《中华本草》:地菍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实际拼音: Dì Rěn
英文名: Twelve stamen Melastoma Herb, Herb of Twelvestamen Melastoma,Twelve stamen Melastoma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鞭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内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生长适且温度为25-30℃。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7-9月果实分批成熟,选择第一、二批饱满的果实,搓去果皮,洗净,将种子稍晾干后,立即播种。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每穴播8-10颗种子,覆土2cm,浇水。

田间管理 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定苗,每留4-5株,定苗后至封行前,每年追肥4次,春、夏、秋季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堆肥。每次追肥后进行培土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四棱形,多分枝,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曲,有纵条纹,节处有细须根。叶对生,深绿以,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花棕褐色,萼筒5裂,花瓣5。气微,味微酸涩。
化学成分: 本品叶含鞣质7.40%[1]。
性味: 味甘;涩;性凉
归经: 归心;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痈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注意事项: 《闽东本草》:孕妇忌用。恶麦冬硫黄雄黄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蛇伤。

2.《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宫出血,痢疾,疮痈溃烂红肿。

3.《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后血消疝。治赤白痢产后腹痛

4.《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痿,风疹,疝气。


《中药大辞典》:地菍

出处: 《岭南采药录》
实际拼音: Dì Rěn
别名: 山地菍(《生草药性备要》),地茄(《植物名实图考》),铺地锦(《岭南采药录》),地吉桃地葡萄地红花(《广西中兽医药植》),古柑苦含(《闽南民间草药》),倒藤王不留金头石榴(《泉州本草》),地石榴毛冬瓜水汤泡提脚龙猫儿眼睛草(《湖南药物志》),铺地稔(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野落苏红地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落地稔地稔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矮脚埔梨埔淡波罗罂子(《福建中草药》)。
来源: 野牡丹科植物地菍全草。5~6月采收。
原形态: 披散或匍匐状亚灌木。技秃净或被疏粗毛。叶小,卵形、倒卵形残椭圆形,长1.2~3厘米,宽8~20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浑圆,3~5条主脉,除上面边缘和背脉上薄被疏粗毛外,余均秃净;叶柄长2~4毫米,被粗毛。花1~3朵生于枝梢,直径约2.5厘米;萼管长约5毫米,被短粗毛,裂片5,披针形,短于萼管;花瓣5,紫红色,倒卵圆形,长约1.2厘米;雄蕊10,5强,花药顶孔开裂;子房与萼管合生,5室,外表有粗毛。浆果球形,径约7毫米,熟时紫色,被祖毛。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于丘陵地带和马尾松林附近,以及灌丛、草地。分布我国东南,西南各地。
化学成分: 叶含鞣质7.40%,果实含鞣质2.02%。
性味: 《陆川本草》:"味甘微涩,性稍凉。"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肝、肾、脾、肺四经。"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清热解毒。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便血痢疾痈肿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蛇伤。"

②《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宫出血,痢疾,疮痈溃烂红肿。"

③《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消疝。治赤白痢产后腹痛。"

④《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瘘,风疹,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闽东本草》:"孕妇忌用。恶麦冬硫黄雄黄。"
复方:

①治胃出血,大便下血地菍一两,煎汤分四次服,隔四小时服一次。大便下血雉鸡尾、粗糠材各等分,炖白服。(《闽东本草》)

②治外伤出血:地茄蛘叶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痢疾:鲜地茄二至三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红肿痈毒:山地菍鲜叶切碎,同酒酿糟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或取茎叶阴干,碾细末,以蜂蜜鸡蛋白调和敷患处,能消肿止痛。(《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疔疮地茄全草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⑥治风火齿痛古柑草头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咽喉肿痛:鲜古柑六钱至一两,洗净,水一碗半,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消化道出血:将地菍全草按1:2浓度制成水剂,成人每次20~40毫升,用微温水冲服,每日3次,必要时加服1~2次。儿童酌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2例,治愈(症状消失,粪便潜血转阴)50例,好转(症状改善,潜血由强阳性转为弱阳性)10例,无效1例。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8例,治愈6例,好转1例,无效1例。其止血作用可能与它含有鞣酸及酚类等有关。部分病人服药后有便秘现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