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纲】仲景曰。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中者。发热恶寒

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太阳中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于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目】张兼善曰。中与伤寒相似而异。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风寒湿者。皆地之气。伤浊邪

所以俱中足经。惟暑乃天之气。所以中手少阴心经也。其症多与伤寒相似。但脉不同耳。夫伤寒恶寒发热。初病未至烦渴。惟暑初病即渴。所以异也。且伤寒之脉必浮盛。中暑之脉必虚弱。或弦细。或芤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之谓也。至如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若当炎暑。岂不与中相似。惟其不渴。故与桂枝加葛根汤。凡居夏秋之令。

炎暑之时。必当根据经详审。则无差失。

王好古曰。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脉洪盛者。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也。

治与伤寒同。然夏月药须带凉。如用麻青龙三方。须加减。夏至前。桂枝黄芩夏至后。三方俱加知母石膏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症用。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可用。

鳌按。夏月热病。而王氏主用麻三方。殊非良法。当斟酌之。

庞安常曰。大抵热病。大热。须得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有力。乃为脉病相应。为可治。若小弱无力。难治。若人虚脉弱。宜以人参扶其元气。不可但攻其热。

暑风者。由大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名暑风

相火甚而行令也。宜黄连香薷饮羌活。或双解散香薷

暑脉必虚。外症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或背恶热。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泄利下血斑黄皆是。治以清心小便为主。汗多者不利。宜白虎汤。次分表里。如在表。头痛恶寒双解散香薷。或十味香薷饮。如在半表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

热甚烦渴。益元散。若表解里热。半夏解毒汤。下神芎丸。或老弱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

或厥冷不省人事。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症。不可服诸热剂。致斑毒发黄。小便不利。闷乱而死。慎之。

戴原礼曰。暑病有冒伤中三者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泄。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

此二者冒暑也。可与黄连香薷饮。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或身如针刺。此为热伤肉分。当解毒

白虎汤柴胡。虚加人参。或咳嗽寒热盗汗不止。脉数。热伤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

张从正曰。暑伤五脏。为症不同。如暑入心。则噎昏闷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嚏喘痿。入肾。则消渴

李杲曰。脾胃虚弱。遇六七月湿旺。汗泄身重短气。四肢痿软。脚眼花。此肾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况汗大泄则亡津液。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庚金受囚。木无可制。故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也。夫壬膀胱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立法。夏宜补者。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冬五味、滋水之源。泻丙火。补庚金。益元气也。

长夏暑热蒸人。损伤元气。四肢困倦。精神短少。两脚痿软。早晚则发寒厥。日高之后。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也。或心胸痞满。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小便黄少。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自汗身重。此血先病而气不病也。若湿气先搏。脉必洪缓而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宜治以清燥。或远行大热而渴。则热舍于肾。故水不胜火。发为骨痿。此湿热成痿也。或热厥阴虚。或寒厥气虚。四肢如火。为热厥。四肢冷。为寒厥寒厥腹中有寒。热厥腹中有热。脾主四肢也。

虞抟曰。暑之症。变异不等。非止归五脏。盖人之形气虚实。感有轻重。则后时而发。至秋成疟痢是也。重则实时而发。如张氏所言诸症。至有轻变重。重变轻。亦自感有浅深。传有兼并。

况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岂为无变异乎。四时之症皆然。

杨士瀛曰。东垣论暑热症候则同。冬月伤寒传变为症之不一。彼为寒伤形。此为热伤气。若元气虚甚受病。忽于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阴毒。顷刻害人实同。故东垣启是病例。大开后人之盲也。

宜与痿门参看。

陶华曰。中暑脉虚而伏。身热面垢自汗烦燥大渴。四肢微冷而不痛。用白虎汤。痰逆恶寒

橘皮汤。热闷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头痛恶心烦躁五苓散

中暑小柴胡香薷最良。脉迟。洒然毛耸。口齿燥。人参白虎汤霍乱烦躁。大渴腹痛

厥冷转筋黄连香薷汤治之为要也。须冷服热服反吐泻也。

龚信曰。伤寒伤暑所以异者。以伤寒伤暑俱有热。若伤暑而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暑伤形。

热伤气伤寒则外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治宜小柴胡知母石膏

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


上一篇:温疫 下一篇:湿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