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黄瘅病方


  茵陈蒿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谷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汤主之。

茵陈蒿栀子大黄男元犀按。太阴湿土也。阳明燥土也。经云。谷入于胃。游溢精气。其上输下转。藉脾气为之阻而不利。故有寒热不食之病。经云。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者。谷入于胃挟浊气以上干也。主以茵陈蒿汤者。茵陈禀冬令寒水之气。寒能胜热。佐以栀子味苦泻火。色黄入胃。挟大黄以涤胃肠之郁热。使之屈曲下行。则谷之邪。悉从二便而解矣。

  硝石矾石散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下热。因作黑。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

此散主之。

硝石(熬黄。)矾石(烧。等分。)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歌曰身黄额黑(渐及一身之黄俱黑。)足如烘。腹胀(如水状。)便溏(便溏而色黑。)热丛徐忠可云。硝能散虚郁之热。为体轻脱而寒不伤脾。矾能却水。而所到之处邪不复侵。

如纸气血阴阳汗下补泻等法毫不相涉。所以为佳。

  栀子大黄汤


。心中懊或热痛者。此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枳实(五枚。)(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歌曰懊郁热蒸。大黄二两一升。栀子十四枚五。上下分消要顺承。

元犀按。栀子豆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去满于下。此所谓上下分消。顺承热气徐忠可云。因徒阴分大伤。故不用燥药以耗其津。亦不用渗药以竭其液。谓热散则湿不能

  桂枝加黄汤


(见水气病。)治黄瘅病。但当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此汤男元犀按。黄瘅症多由湿热内郁而成。为病在内也。郁在内者宜内解。故曰。但当利其小便小便通则所郁皆去矣。假令脉浮者。病在肌表也。当外解。故曰。当以汗解之。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黄助之。以黄有发汗退黄之专长也。

  猪膏发煎


治诸黄瘅病。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千金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黄病歌曰诸黄腹鼓大便坚。古有猪膏八两传。乱发三枚鸡子大。发消药熟始停煎。

男元犀按。猪膏润燥。发灰主通小便。故神农本草经有自还神化句最妙。谓发为血余

乃沈当惑物未车

  茵陈五苓散


黄瘅病。

茵陈(十分。)五苓散(五分。)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病传来两解方。(表里两解。)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行水。十分茵陈却退黄男元犀按。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蒿功专治湿退黄。合五苓散为解郁利湿之散转

  大黄硝石汤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此汤。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自汗(表无邪也。)屎难(大便难。)腹满时。表和里实贵随宜。硝黄四两柏同数。

十五男元犀按。黄瘅湿热交郁。不得外通。今自汗出者。外已通也。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者。

湿热

  小半夏汤


(见痰饮。)治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者此汤主之。

元犀按。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云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者。可知内无瘀热矣。

喘满中气虚弱。故曰不可除热。师恐后人误投寒剂伤中。故立小半夏汤以救误治也。用半又按。若中虚发黄者。余每用理中汤真武汤等加茵陈蒿。多效。

  小柴胡汤


(见呕吐。)治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此汤主之。

男元犀按。呕者。胃气不和也。腹痛者。木邪犯胃也。小柴胡汤木郁和胃气。使中枢

  小建中汤


(见血痹虚劳。)治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按。此言土虚而现出黄色也。虚极者。宜补土之母。四逆辈可与间服。然单言男子。

谓妇人血瘀发黄。尚有桃仁承气汤法也。苟属虚黄。亦宜以此汤加当归益母叶之类也。


上一篇:水气病方 下一篇:附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