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脏腑配像第五(凡六首)


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丁曰。心肺主通天气。故在膈上。杨曰。自齐以上通为阳。自齐以下通为阴。故经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天阳地阴。即其义也。今心肺既居膈上而行荣卫。故云荣周于外。虞曰。心为帝王。高居远视。肺为华盖。位亦居膈。

心主血。血为荣。肺主气。气为卫。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血气相根据而行。故心肺居在上焦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

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丁曰。五行既定。即有刚柔。配合夫妇。柔纳其刚。今经举肝青象木。木性本浮。今肝得水沉者。谓又怀金性也。

又木七月受气。正月临官。行其阴道多。是故肝得水而沉也。杨曰。四方皆一阴一阳。东方甲乙木。甲为阳。乙为阴。

余皆如此。又甲为木。乙为草。丙为火。丁为灰。戊为土。己为粪。庚为金。辛为石。壬为水。癸为池。又乙带金气

丁带水气。己带木气。辛带火气。癸带土气。此皆五行王相配偶。故言肝者、非为纯木也。阴阳交错故也。木生于亥而王于卯。故云行阴道多。东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故释其妹乙。嫁庚为妇。故曰庚之柔。柔阴也。乙带金气以归。

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虞曰。乙与庚合。从夫之性。故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丁曰。肺白象金。金性本沉。今肺反浮。谓辛纳火性。又正月受气。七月临官。行其阳道多。是故肺得水而浮也。

杨曰。金生于己。王于酉。故云行阳道多。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故释其妹辛。嫁为丙妇。故曰丙之柔。辛带火气以归。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虞曰。丙与辛合。随夫之性。炎上而浮。故云也。

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丁曰。皆归本性也。杨曰。肝生沉而熟浮。肺生浮而熟沉。此是死则归本之义。熟喻死矣。如人夫妇有死亡者。未有子息。各归其本。极阴变阳。寒盛生热。壅久成通。聚而必散。故其然也。义之反复。故浮沉改变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

虞曰。五色之变在于木也。五脏五色。由肝木之气更相溉灌。故各从其类见其色。黄庭经云。肝者水之精。震之气。

其色青。位居东方。

其臭臊。

虞曰。得火之变。故其臭则臊也。

其味酸。

虞曰。土受木味则酸。洪范曰。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敛也。

其声呼。

虞曰。金木相配。发声为呼。呼亦啸也。

其液泣。

虞曰。泣则言泪也。此乃水行气。溉灌于子。故生泣也。

心色赤。

虞曰。木之布色。在火乃赤也。

其臭焦。

虞曰。五臭之变在于火。五脏五臭。火盛则焦苦出焉。故曰其臭焦也。

其味苦。

虞曰。火性炎上。故生焦苦。故洪范云。炎上作苦。本经云。脾主甘。受味。火由土受之。则味苦。取其燥泄也。

其声言。

虞曰。金火相当。夫妇相见。发声为言。素问云笑。

其液汗。

虞曰。水火交泰。蒸而成汗。

脾色黄。

虞曰。脾土在中央。其色黄。此乃木之布色。在土乃黄也。

其臭香。

虞曰。火之化土。其臭则香也。

其味甘。

虞曰。脾土。味甘。甘能受味以取宽缓。行五味以养五脏。各从其数以配其味。在本性则甘。故洪范云。稼穑作甘也。

其声歌。

虞曰。金土相生。母子相见。发声为歌。

其液涎。

虞曰。水之行液。在脾成涎。

肺色白。

虞曰。木之布色。在肺乃白也。

其臭腥。

虞曰。火之变。在金则腥也。

其味辛。

虞曰。土之受味。在肺为辛。辛取其散润也。

其声哭。

虞曰。凡五音之发在于金。金发五音以出五脏。各从其类以发其声。金在本性为哭者。谓肺属金。金、商也。商、伤也。主于秋。秋、愁也。故在志则悲哭。此之谓也。

其液涕。

虞曰。水之行液。在肺成涕。

肾色黑。

虞曰。水之布色。在肾。乃黑。淮南子云。水者、积阴之气而成水也。取其积阴。故其色乃黑。

其臭腐。

虞曰。火主臭。在水为腐臭也。启玄子云。因水变为腐也。

其味咸。

虞曰。土之受味。在水作咸。咸、取其柔也。

其声呻。

虞曰。子之见母。乃发娇呻之声也。

其液唾。

虞曰。凡五液皆出于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脏。故诸脏各有液也。在本宫则为唾也。

五脏声色臭味也。

丁曰。其言五声五色五味五音五液。此者是五脏递相荣养。过此则病也。杨曰。五脏相通各有五。五五合为二十五。

相生养也。

五脏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

虞曰。心有所亿谓之意。水从其夫。故有智也。

肾藏精与志也。

丁曰五脏七神者。宣明五气篇注云。心藏神精气之化成也。肺藏魄精气之匡辅也。灵枢经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肝藏魂。神气之辅弼也。灵枢经曰。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脾藏意与智。意主所思。智主其记。肾藏精与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经曰。意之所在谓之志。又云守其精者谓之志也。虞曰。气之所化谓之精。意之所存谓之志。杨曰。

肝心肺各一神。脾肾各二神。五脏合有七神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

大肠小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

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

丁曰。经言诸府皆阳、清净之处者。为手足三阳行气之府。故言清净之处也。今大肠小肠膀胱传化之府。故言非也。杨曰。谓是非者、言诸府各别其所传化。此为是也。小肠为府。此为非也。何为如此。然。小肠者。虽配心为表。其治则别。其气则通。其气虽通。其所主又异。所以虽曰心病。而无心别位。故曰非也。

经言小肠者、受盛之府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也。胆者、清净之府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杨曰。此各有此传也。

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

杨曰。此是小肠与心通气也。余并同矣。

小肠赤肠大肠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所治也。

丁曰。皆谓随五脏之色相配而言也。杨曰。肠者、取其积贮热治之义也。故以名之。然六腑五脏正色也。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丁曰。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也。是知肾有一也。其言命门者。非右尺也为人之生命之门也。肾属水。故知以其右尺。为相火君火之命。今亦名命门。即非肾之命门也。盖同名而异义也。杨曰。

肾虽有两而非一肾。故脉经曰。左手尺中为肾脉。右手尺中为神门脉。此其义也。肾者、人生之根本神门者、元气之宗始。故云精神之所舍也。神门命门也。虞曰。经云。右为命门。元气之所系也。脉经言与三焦表里三焦又主三元之气。准此推之。三焦命门之所起也。属手少阳火。配心包手厥阴火为表里。其理明矣。

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然。五脏者、当上关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白黑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

耳和则知五音矣。

杨曰。七窍者、五脏门户脏气平调。则门户和利矣。

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

杨曰。五脏失和于内,九窍壅塞于外也。今上有七窍而云九者。二窍幽隐。所以不言。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二阴

故云九窍也。

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丁曰。不和者、为腑与脏不和者。邪气不得外泄。则害其九窍六腑不得内通。则留结为痈。凡人脏腑阴阳和。即如水之流不得息也。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周而复始也。杨曰。六腑阳气也。阳气不和。则结痈肿之属。故云为痈也。

邪乘气来。先游于腑也。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

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丁曰。内外不相济。是为关格。故知死矣。杨曰。人之所有者。气与血也。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俱盛。或俱虚。

或更盛。或更虚。皆为病也。

经言气独行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然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

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丁曰。诸阴不足阳入乘之。为覆。诸阳不足。阴出乘之。为溢也。此者是气之独行也。杨曰。覆溢者。谓上鱼入尺也。若不如此。当行不止。故云终而复始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