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方士、修炼方术之士。道、理也。凡藏物者。皆可名脏名腑。故皆自以为是也。按以上十篇。首四篇论精神气血。后六篇论脏腑阴阳。是以此篇申明藏精气者名脏。传化物者为腑。然又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亦所以藏精神气血者也。修养之士。欲积精全神。通玄牝养胎息。结灵孕者。不可不知也。脑名泥丸宫。为上丹田。骨藏髓。脉藏血。诸髓血脉。皆会于脑。故脑为精髓之海。舌下为华池。有廉泉玉英二窍。通于胆液。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常存。女子、玄母也。胞者。养胎息。结灵胎者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结精育胞化生身。

留胎止精可长生。故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更当藏密而不可虚泻者也。)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地主闭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脏腑形骸。应象天地阴阳之气。此六者。与传化之府不同。故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夫脏为阴。地为阴。地之浊气升于天。天受之而复降于下。故名曰传化之府。天主化施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肛门也。上合于肺。故名魄门五脏之浊。从此而出。故亦为五脏之下使。肠胃之腐秽。从此而泻出。

故曰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王氏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充实于内。而不得久留。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此复申明实而不满之义。)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此总结上文两节之义。)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五脏之气。皆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脏主。此论水谷入胃。以养五脏五脏精气。复荣于脉。而见于气口也。盖水谷之清者。荣于五脏。水谷之浊者。出于六腑。清中之清者。荣于经脉。清中之浊者。复传化肠胃膀胱。此节论饮食于胃。有气味清浊上下出入之分。当知奇恒之府。亦受清中之清者也。)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水谷入胃。由足太阴脾脏转输。以灌溉四脏。然水入于胃。又由手太阴肺藏之通调四布。谷入于胃。淫精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脏腑。是五脏六腑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曰气口太阴也。言足太阴转输水谷之精。而手太阴亦为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之气。皆见于气口也。)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心肺居上为阳。肺乃心之盖而主气开窍于鼻。故引脏象论。而言味归阴而气归阳也。道书云。鼻为天门。口为地户。)凡治病。必察其下。(下、谓肠胃水谷之所出也。按机论曰。五实死。五虚死。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实。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又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是以凡病必察其下二便也。)适其脉。(调适其太阴气口之脉。以决脏腑之气。)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故当观其志意。与其所受之病焉。)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拘于鬼神者。欲其祝由而愈病也。然祝由之道。移精变气。以我之神而通神明。若惟拘于鬼神之事。不可与言至德矣。)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用针石者。有至巧之妙道。)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不能藏此精神以通鬼神。当以针石治其外。汤药治其内矣。若恶于针石

不许治以汤药。治之亦无功矣。按以上七篇。论阴阳脏腑。而脏腑阴阳之病。必须审证辨脉。治以针石醪醴。是以下编论五方有五治之法。病在外者。治以针石。病在内者。治以醪醴汤液。即欲祝由愈病。亦须移精变气。而后能通于神明

故此篇末结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乃承上起下之文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