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固表法
刘某,男,35岁。
患者平素畏寒,汗出后恶寒更甚,近来夜寐汗出,汗后恶风,两眼干涩,发痒,更兼鼻塞、流涕,腰酸,舌上易生溃疡,舌质略红,苔薄,脉细。此系卫表失固、营卫失和,兼有过敏性鼻炎,先拟补气固表,调和营卫。
处方:生黄芪20克,焦白术10克,炒防风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煅龙牡(各)30克,生蒲黄10克(包),麻黄根15克,辛夷花10克,制苍耳子10克(打),炒枣仁30克(打),夜交藤30克,老姜3片,红枣4枚。14剂,每日1剂。
并嘱其备明矾100克,分3份,每份加白萝卜250克,切片煮30分钟,每晚泡脚20分钟。煅贼骨50克,研细,泡脚后敷足底。另服维生素C、B2各1片,1日3次,再用B2片研细,涂口腔溃疡处,4小时1次。两周后复诊,诸症好转。原方继进,以资巩固。
按:此病例属自汗盗汗并见,肺主皮毛,皮毛不固而见汗出畏风,平素易于感冒,卫表不固,故用玉屏风散加煅龙、牡蛎、麻黄根益气固表止汗,桂枝与白芍相使为用以调营卫,固营阴;辛夷花、制苍耳子宣通鼻窍,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药组;炒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老姜大枣亦有补气调营卫之功,白术加生蒲黄为治口腔溃疡对药。
外用方之明矾、白萝卜、煅贼骨为孟景春止足汗之经验方,盖明矾具有收敛、抗菌作用,外用可止汗(特别足部);《本草纲目》说莱菔子:“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煎汤洗脚气。”煅贼骨亦有除湿收敛之效,凡足冷汗多者,先以此方止汗。另维生素C、B2用于治疗溃疡,每获良效。
固表温阳法
王某,女,57岁。
夜寐汗出,汗出部位以头部、背部居多,汗后恶风;汗出时头部烘热而两足寒冷,呈上热下寒之象,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此系肾阳不足,虚火上越,外则卫表不固。治拟固表温阳,清上实下,引火归元。
处方:炙黄芪30克,焦白术10克,炒防风6克,熟附子4克,熟地黄12克,砂仁2克(后下),陈皮6克,怀牛膝10克,肉桂6克(后下),瘪桃干10克,麻黄根10克,糯稻根须30克。7剂。
二诊:汗出基本控制,背寒之症已无,上热下寒之象轻而未已。舌质淡红已减,边齿印尚未全消,脉细。此系卫表已固,肾阳尚虚,虚火上越之势尚在。原方去熟附子,减炙黄芪至20克,加龙骨、牡蛎各20克(先煎)。7剂。
三诊:汗出已止,上热下寒之象已无,唯纳谷一般,不知饥,再以调理脾胃,以善其后。并嘱其目前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辛辣肥腻之品。
按:《丹溪心法·自汗》曰“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气虚。”验之临床,阳虚盗汗亦存在,此病例便是明证。正如《景岳全书·汗证》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此患者汗后恶风,则有卫表不固之象;汗出部位虽及头部,但其于背部特多,背部属督脉经气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
《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贯脊属肾。于太阳起于目内眦……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加之两足寒冷、脉细,则系肾阳不足之征;其汗出后头部烘热、两足寒冷,为肾阳虚,虚火上炎所致。
故用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少量熟附子温阳;用熟地黄、肉桂、怀牛膝温肾阳、引火归元以达阴阳调和;少佐陈皮、砂仁化湿行气以防用补而呆胃;麻黄根、瘪桃干、糯稻根须固涩敛汗;最后加龙骨、牡蛎以镇潜,亦有固涩止汗之功。
有人亦提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根,卫气属阳,阳生于精,精藏于肾,故卫气源于肾。肾气的盛衰可以决定卫气功能的强弱。若肾气不足,阳气衰,则卫气亏虚、肌腠疏松、卫外不固,盗汗生矣。”
肖某,男,33岁。
每晚睡至近黎明时汗出甚多,汗出的部位以头部、胸前区居多,后脑部汗出尤多,湿透枕巾,再次汗出即到臀部。其汗出之多,每日晨起后必洗澡1次,擦干后,再换新衣服。如是将近20天,汗出后,肌肤有烘热感,并不恶风。除此之外,别无所苦。舌质略偏红,脉弦带数。
此系心肝火旺,犯及心包及太阳经脉,逼津外泄而为汗也。治拟清泻心肝之火,佐以敛汗之品。
处方:桑叶15克,菊花12克,丹皮10克,浮小麦30克,淡竹叶10克,生甘草5克,车前子12克(包),生地黄10克,黄连2克,麻黄根10克,瘪桃干10克。7剂。
二诊:汗出已少,胸前区已基本控制。后脑部与臀部减少,再以前方加减。
处方:桑叶12克,菊花10克,丹皮20克,浮小麦20克,淡竹叶10克,车前子10克(包),生甘草3克,生地黄10克,麻黄根10克。7剂。
另嘱以桑叶3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共研细。用纱布数层,做成袋,当枕用。2日1换。
三诊:枕脑部汗出亦少,胸前汗已无,臀部仍少有汗出,再以前方加减。
处方:桑叶12克,菊花10克,丹皮10克,麻黄根10克,瘪桃干10克,车前子10克(包),泽泻12克,山茱萸10克。7剂。药枕方同前。加大剂量,研末,用法同前。获愈。
按:黎明者,阳动之时,故黎明而汗出。孟景春强调本症之头部汗出以后脑居多,加之臀部亦有汗出,则知其火热郁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其胸前区汗多则知其火热郁于心,以胸前为心与心包所属部位,因此重用浮小麦配淡竹叶,川黄连以清泻心火。
以心与小肠合,故用车前子、生地黄、生甘草,仿导赤散之意,使心火能下移小肠,从小便而下泄,以汗与小便均属水液类,小便多则汗液自少矣;舌质略偏红,脉弦带数,则知其肝火亦旺。桑叶清肝泄热,并有辛凉透泄之功,具有“火郁发之”之义,配以菊花、丹皮、淡竹叶、川黄连等清心泻肝,火泄则汗自能止;麻黄根、瘪桃干、煅龙骨、煅牡蛎共进以达固涩敛汗之功。
化瘀清热法
刘某,女,40岁。
夜寐欠佳,不易入睡,寐则汗出,汗出不恶风,如是已有4年余,烦躁不安,舌苔白腻,舌下络脉紫,脉弦涩。此系病久生瘀,并有心火内郁,治拟清热泄火,活血安神。
处方:桑叶15克,浮小麦30克,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川牛膝15克,炒枣仁30克,桃仁6克,红花6克,法半夏12克,夏枯草10克,延胡索10克,夜交藤30克,龙齿30克(先煎),生麦芽20克。14剂。
二诊:汗出已少,烦躁已无。药已中肯,再以前方加川黄连2克。7剂。
三诊:诸症均见好转,舌下紫气渐减,苔腻改善,再以前方加减。
处方:桑叶15克,浮小麦30克,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炒枣仁30克,延胡索10克,龙齿30克(先煎),夜交藤20克。14剂。
药后盗汗止,其余诸症好转。
按:患者夜寐盗汗多年,烦躁不安、寐差,脉弦涩则知心火内郁,肝火亦旺。且病久生瘀,瘀久又化热,逼津外泄。桃仁、红花、延胡索、川牛膝活血化瘀;炒枣仁、夜交藤、龙齿、茯神、柏子仁以安神;桑叶、浮小麦止汗;法半夏燥湿以消苔腻;夏枯草、少量川黄连以清心肝之火;则瘀血祛、火得泄,则阴阳调和。
结语
以上4例均系盗汗症,但都不属阴虚之症。以此可见所谓“阴虚则盗汗”是言其常。有学者认为盗汗虽多因阴虚导致,亦可由血虚、风劳、瘀血、湿热、里热、营卫不和、阳盛阴虚、心肾两虚、气阴两虚、时疫等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病虽相同,所表现的证候各异,故应辨证论治,体现“同病异治”之旨。
孟景春认为气虚、阳虚盗汗,多兼卫表不固,则补气温阳固表;阴虚火旺型盗汗则滋阴降火;里热郁火型盗汗则清热泄火;病久顽固型盗汗,则运用活血化瘀法。临床各方常兼加固涩敛汗之品,如: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须等。他说:“临床之际,既要知其常,也当知其变,汗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治疗汗出之症,除要问其汗出后是恶风还是恶热,以定其虚实外,对汗出的部位,亦不可忽视。”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