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叔说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大广东祛湿汤有72种煲法,

而且会用到各种奇奇怪怪的豆子。

汤名都会看的晕晕的,

什么赤小豆粉葛鲮鱼

白扁豆薏米煲瘦肉……

,很多喝汤的小白只晓得这些豆汤能祛湿,至于区别,真喝不出来。

说说几个常吃的祛湿豆子,煲汤煲粥煲水随意,都是好豆~~~分分钟打败红豆薏米

白扁豆

健脾除湿,还性温,红豆好用100倍

肾之谷是黑豆白扁豆就是脾之谷也。

调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消暑除湿(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土强湿去,正气自旺)。

——《本草备要

白扁豆生用有小毒,祛湿一定要用炒过的。炒后专除脾的湿,还不伤脾胃的阳气

图by 卫蓝

煲汤一般用的也是炒过的扁豆,常用的煲汤搭配:

白扁豆+淮山+瘦肉;

白扁豆+薏米+猪骨

脾胃虚弱导致的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等症状,都适合喝。煲汤之后的炒扁豆一般不吃,因为口感真的是硬啊!

白扁豆还有一个痰浊

扁豆山药

山药30克,炒过的白扁豆30克,陈皮3克。三者水煎取汁,可加糖调味。

这个健脾益气化湿止带。平时可以当喝。

因为脾虚长黄褐斑、黑眼圈、“游泳圈”,还容易各种下垂。。烦恼的朋友,可以常喝这个痰浊

眉豆

脚气水湿

眉豆,是植物菜豆种子,有的地方又叫饭豇豆饭豆白豆

▲经常煲汤用的是白眉豆,豆上一条眉毛样的黑线,嘿~很滑稽的黑眼豆。

李时珍说它:“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

图by 味谷

广东民间常煲:眉豆+花生+鸡脚=汤,据说可以祛除脚气水湿

中医上认为脚气是体内的湿热寒湿浊气,往下流注到脚上导致的,这个汤方取的也是眉豆除湿、消肿的作用。

因湿重导致的下肢或者脚部浮肿的情况,也适合喝。

眉豆煮完软烂,比白扁豆要好吃,所以用它来煮粥也是很好的。

【祛湿豆】

不寒不燥,民间祛湿高手

对,这货的名字就是霸气外漏的“祛湿豆”。民间祛湿高手,功效甩薏米赤小豆几条街。

又叫花豆,荷包豆、肾豆等。外形看起来很像人体的肾脏,加上全身布满红色经络花纹而得名花豆、肾豆,在当地又被人称为“神豆”。

它最重要的是消脾湿和肾湿

因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产生的腹胀大便溏泄、食欲不振,都可以煮来喝。祛湿豆可以健脾胃,顺便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利尿消肿。

祛湿豆煮熟后口感绵软粉糯,和栗子有得一比,重要的是它不寒不燥,除了祛湿,还补血健胃、壮肾。

常见的煲汤组合:

祛湿豆+陈皮+排骨;

祛湿豆+淮山+鸡脚(除腰腿湿浊)。

【红腰豆

专祛肾的寒湿

金匮要略》里说,肾寒湿的人“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就是腰冷痛、像在腰上串了五千个铜钱一样沉重。

所以有时候腰重腰痛不一定是肾虚,也可能是有寒湿在肾

ps:寒湿一般舌质颜色偏淡白,但是舌苔白且厚,容易腹泻,怕冷。

腰豆的形状就像一个肾,它是入肾经的,可解肾之寒湿

除此之外,腰豆性味甘温入脾胃,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煲汤可以搭配养胃猴头菇,或者猪筒骨,还可以滋养肾阴

黄老师配的“四季祛湿汤”里,就加了红腰豆,煲汤总是第一个被吃光,口感实在是软糯。

豌豆

湿热、消肿、通乳

豌豆属土、入脾胃,利湿除热,而且性平味甘,也不伤阳气。豆煮烂喝汤,对产后妈妈还有通乳的作用。

这一点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有记载:

豌豆“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气通乳消胀”

应季鲜豌豆入市,白水煮,吃的时候拿门牙豌豆粒挤出来,牙齿上还会夹杂着啃掉一些嫩,一起吞进肚子里,甘甜的鲜味。这样吃水消的效果最好。

民间有一个豌豆粥的做法,对于因脾胃失和导致的腹胀,湿重浮肿等有缓解的作用。

方法很简单,用豌豆加水煮烂,烂糊到快成泥的状态,加入红糖调味服用。

我又加了点老陈皮,味道也不错,健脾化湿的作用会更强一些。

赤小豆

擅长清下焦湿热浊气

赤小豆性偏寒,主要是清下焦湿热的。

热毒、脓疮,

小便不利

尤其是舌苔黄腻、下巴长痘(下巴属于下焦、生殖系统的反射区),

比如出现白带黄的情况时,就可以煮这个喝,清下焦生殖系统的湿热浊气,见效很快。

经典的赤小豆鲮鱼汤搭配,因《食物本草》中记载鲮鱼:"主滑利肌肉,通小便。治膀胱结热,黄疸水鼓。",所以两者一起煲汤,清下焦泌尿系统的湿热效果更好。

然而如果你是其他类型的湿热,比如肝胆湿热导致的脾湿、或脾阳虚型的湿重,赤小豆就帮不上忙了,可能还会帮倒忙。。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