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国药典》:鸭跖草

鸭跖草

实际拼音: Yā Zhí Cǎo
英文名: HERBA COMMELINAE
来源: 本品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收,晒干。
性状: 本品长可达60cm,黄绿色或黄白色,较光滑。茎有纵棱,直径约0.2cm,多有分枝或须根,节稍膨大,节间长3~9cm;质柔软,断面中心有髓。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9cm,宽1~2.5cm;先端尖,全缘,基部下延成膜质叶鞘,抱茎,叶脉平行。花多脱落,总佛焰状,心形,两边不相连;花瓣皱缩,蓝色。气微,味淡。
鉴别: 本品叶的表面观:非腺毛有两种,均为2 细胞,一种短锥形,长45~60μm ,壁较厚,基部细胞直径约45μm ,顶端细胞短尖;另一种棒形,基部细胞长45~60μm ,壁稍厚,顶端细胞较长,先端钝圆,壁薄,常脱落。草酸钙针晶较多,长至74μm 。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 甘、淡,寒。
归经: 归肺、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风热感冒,高热不退,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15~30g;鲜品60~90g。外用适量。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备注:

(1)用于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或咽喉肿痛,以及痈肿疮疡等症。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凡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可单味应用;也可配合解表药或清热药同用。对于咽喉红肿疼痛,可配伍蒲公英乌蔹土牛膝大青叶等同用。用治痈肿疮疡,可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药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或湿入下注膀胱小便淋沥涩痛等症。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风水浮肿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荽等药同用;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涩痛,可配伍凤尾草萹蓄蒲公英等同用。

(3)此外,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一方面煎汤内服,一方面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4)鸭跖草一药,长于清热,又能利尿。经临床实践体会,煎服本品后,能使高热渐退,尿量增加,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故如单用本品,似嫌解毒作用不强,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

(5)鸭跖草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功效相似,但鸭跖草的作用较强。


《中华本草》:鸭跖草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实际拼音: Yā Zhí Cǎo
英文名: Common Dayflower Herb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mmelina communis L.

采收和储藏:6-7月开花期采收全草,鲜用或阴干

原形态: 鸭跖草,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多有须根。茎多分枝,具纵棱,基部匍匐,上部直立,仅叶鞘及茎上部被短毛。单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膜质鞘,抱茎,有白色缘毛,全缘总片佛焰状,有1.5-4cm长的柄,与叶对生,心形,稍镰刀状弯曲,先端短急尖,长1.5-2.4cm,边缘常有硬毛。聚伞花序生于枝上部者,花3-4朵,具短梗,生玩弄枝最下部者,有花1朵,梗长约8mm;萼片3,卵形,长约5mm,宽约3mm,膜质;花瓣3,深蓝色,较小的1片卵形,长约9mm,较大的2片近圆形,有长爪,长约15mm;雄蕊6,能育者3枚,花丝长约13mm,不育者3枚,花丝较短,无毛,先端蝴蝶状;雌蕊1,子房上倍,卵形,花柱丝状而长。蒴果椭圆形,长5-7mm,2室,2瓣裂,每室种子2颗。种子长2-3mm,表面凹凸不平,具白色小点。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2400m的湿润阴处,在沟边、路边、田埂、荒地、宅旁墙角、山坡及林缘草丛中均常见。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而寒,可在阴湿的田边、溪边、村前屋后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及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季,按行距15cm开浅沟条播,覆细土1-2cm,种子在较低温度下发芽较好。扦插繁殖:每节都可以生根,春末、夏初剪取下部匍匐茎截成12-15cm长的小段,按行株距15cm×5cm插入沙土中。分株繁殖:春季将母株挖起,分劈为带根茎的若干小株,按行株距15cm×10cm栽植。 田间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无论是播种或者扦插,发芽、生根后仍须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松土除草,结合中耕除草,追施肥料1-2次。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至60cm,黄绿色,老茎略呈方形,表面光滑,具数条纵棱,直径约2mm,节膨大,基部节上常有须根;断面坚实,中部有髓。叶互生,皱缩成团,质薄脆,易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9cm,宽1-3cm,先端尖,全缘,基部下延成膜质鞘,抱茎,叶脉平行。聚伞花序,总心状卵形,折合状,边缘不相边;花多脱落,萼片膜质,花瓣蓝黑色。气微,味甘、淡。以色黄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方形或长方形,散有多数草酸钙小针晶,长7-12μm;气孔略突起于表皮,副卫细胞平列4胞型。
化学成分: 全草含左旋-黑麦草内酯(joliolide),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胡萝卜甙(dancosterol)和D-甘露醇(mannose)及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地上部分含生物:1-甲氧羰基-β-咔啉(1-carbomethoxy-β-carboline),哈尔满(harman)及去甲哈尔满(norharman)。花瓣含花色甙(anthocyanin),黄酮甙(flavocommelin),丙二酸单基-对-香豆飞燕草甙(malonylawobanin)及兰素(commelinin)等,兰素是由丙二酸单基-对-香豆飞燕草甙(M)、黄酮甙(F)及镁原子组成的复合分子,可表示为[(M)6(F)6Mg2]6。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Commelina pallida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30ml,煮沸30min,滤过。取滤液2ml,加0.2%茚三酮乙醇液2-3滴,置沸水浴中加热5min,溶液显蓝色(2)取上述水提取液20ml,水浴浓缩至干,加8ml甲醇溶解,滤过。取滤液2ml,加浓盐酸数滴,再加镁粉少量,溶液变红色。另取2ml,加浓盐酸数滴,再加镁粉少量,溶液变红色。另取2ml加1%三氯化铝甲醇溶液数滴,溶液显黄色。
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性味: 甘;寒;淡
归经: 归肺;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风湿感冒热病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水肿小便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
复方: ①治小便不通竹鸡草一两,车前草一两。捣汁,入少许,空心服之。(《濒 湖集简方》)②治五淋小便刺痛:鲜鸭跖草枝端嫩叶四两。捣烂,加开水一杯,绞汁调内服,每日 三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酌减。(《泉州本草》)③治赤白下痢:蓝姑草,煎汤日服之。(《活幼全书》)④治黄疸性肝炎:鸭跖草四两,猪瘦肉二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⑤治高血压:鸭跖草一两,蚕豆花三钱。水煎,当饮。(《江西草药》)⑥治水肿、腹水:鲜鸭跖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⑦治吐血竹叶菜捣汁内服。(《贵阳民间药草》)⑧治沙鼻不时流血、鼻衄地地藕,煎汤三次服。(《滇南本草》)⑨治喉痹肿痛:一、鸭跖草汁点之。(《袖珍方》)二、鸭跖草二两。洗净捣汁,频频含服 。(《江西草药》)⑩治小儿丹毒热痢以及作急性热病的退热用:鲜鸭跖草二至三两(干 的一两),重症可用五至七两。水煎服或捣汁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11.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脓疡:鲜鸭跖草捣烂,加烧少许敷患处,一日一换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12.治急性血吸虫病:鲜鸭跖草,洗净,每天五至八两,煎汤代茶饮,五至七天为一疗程 。(《全展选编·传染病》)13.治手指蛇头疔:鲜鸭跖草,合雄黄捣烂,敷患处,一日 一换。初起能消,已化脓者,能退癀止痛。(《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癎,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2.《日华子本草》:鸭跖草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3.《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4.《品汇精要》:去热毒,消痈疽

5.《纲目》:消喉痹

6.《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7.《四川中药志》:能清热利尿,润肺。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8.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脏性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及结石。

临床应用:

1.取鸭跖草1-2两(鲜草2-4两),水煎2次分服。治疗30例,有效( 1-3天内体温降到正常)190例,无效(4天以上退热)21例。预防以片剂(每片含干生药10.3g )内服,每日3次,每次2片;或用冲剂每日一包(含干草2两),开水冲服;亦可用煎剂内服。 均连服4天。结果290人中无1例发病;而对照组(未服药)371人中,则有23人发病。

2.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取鸭跖草每天2两,煎服。观察5例,平均退热及腮腺消肿时间为2.8天,头痛消失为1.4天,呕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3.治疗麦粒肿: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用手挟持呈45°角置于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结膜及缘(麦粒肿之局部 肿胀处及周围),睑皮表面也可趁热涂之。滴药前结膜囊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涂药后患者有舒适感,无需冲洗或作任何其他处理。共治61例,痊愈49例,好转7例。有的第1天见效,第 2天痊愈。


《中药大辞典》:鸭跖草

出处: 本草拾遗
实际拼音: Yā Zhí Cǎo
别名: 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本草拾遗》),碧竹草(《本草图经》),青耳环花碧蟾蜍竹叶草(《竹谱详录》),耳环草(《世医得效方》),地地藕(《滇南本草》),蓝姑草淡竹叶菜(《活幼全书》),竹鸡草(《濒湖集简方》),竹叶菜淡竹叶碧蝉花(《纲目》),水竹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露草帽子花(《植物学大辞典》),三筴子菜(《东北药植志》),竹叶兰(《贵阳民间药草》),竹鸡苋(《江西中药》),竹根菜(《四川中药志》),三角菜牛耳朵草鸭食草水浮草鸭子菜菱角伞(《辽宁经济植物志》),碧蝉
来源: 鸭跖草种植物鸭跖草全草。6~7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至2厘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狭圆成膜质鞘,总状花序,花3、4朵,深蓝色,着生于二叉状花序柄上的片内;片心状卵形,长约2厘米,折叠状,端渐尖,全缘,基部浑圆,绿色;花被6,2列,绿白色,小形,萼片状,内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状披针形,基部有爪,后2片深蓝色,成花瓣状,卵圆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后3枚退化,前3枚发育;蜂蕊1,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种子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有皱纹而具窝点,长2~3毫米。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田野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 花瓣含黄酮甙,系一种黄色的色素。鸭跖草变种Commelina communis var.hortensis的花瓣含蓝素-一种含镁的蓝色的花色甙,可能系由四个分子的p-香豆飞燕草甙围绕一个镁原子所组成。飞燕草甙是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性味:

甘,寒。

①《本草拾遗》:"苦,大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肾、大小肠诸经。"
功能主治:

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①《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②《日华子本草》:"鸭跖草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汇精要》:"去热毒,消痈疽。"

⑤《纲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热利尿,润肺。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脏性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及结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3两,大剂可用5~7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汁点喉。
注意事项: 《泉州本草》:"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复方:

①治小便不通竹鸡草一两,车前草一两。捣汁,入少许,空心服之。(《濒湖集简方》)

②治五淋小便刺痛:鲜鸭跖草枝端嫩叶四两。捣烂,加开水一杯,绞汁调内服,每日三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酌减。(《泉州本草》)

③治赤白下痢:蓝姑草,煎汤日服之。(《活幼全书》)

④治黄疸性肝炎:鸭跖草四两,猪瘦肉二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⑤治高血压:鸭跖草一两,蚕豆花三钱。水煎,当饮。(《江西草药》)

⑥治水肿、腹水:鲜鸭跖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吐血竹叶菜捣汁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⑧治沙鼻不时流血、鼻衄地地藕,煎汤三次服。(《滇南本草》)

⑨治喉痹肿痛:㈠鸭跖草汁点之。(《袖珍方》)㈡鸭跖草二两。洗净捣汁,频频含服。(《江西草药》)

⑩治小儿丹毒热痢以及作急性热病的退热用:鲜鸭跖草二至三两(干的一两),重症可用五至七两。水煎服或捣汁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脓疡:鲜鸭跖草捣烂,加烧少许敷患处,一日一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⑿治急性血吸虫病:鲜鸭跖草,洗净,每天五至八两,煎汤代茶饮,五至七天为一疗程。(《全展选编·传染病》)

⒀治手指蛇头疔:鲜鸭跖草,台雄黄捣烂,敷患处,一日一换。初起能消,已化脓者,能退癀止痛。(《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

①防治感冒

鸭跖草1~2两(鲜草2~4两),水煎2次分服。治疗130例,有效(1~3天内体温降到正常)109例,无效(4天以上退热)21例。预防以片剂(每片含干生药10.3克)内服,每日3次,每次2片;或用冲剂每日一包(含干草2两),开水冲服;亦可用煎剂内服。均连服4天。结果290人中无1例发病;而对照组(未服药)371人中,则有23人发病。

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鸭跖草每天2两,煎服。观察5例,平均退热及腮腺消肿时间为2.8天,头痛消失为1.4天,呕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③治疗麦粒肿

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用手挟持呈45度角置于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脸结膜及缘(麦粒肿之局部肿胀处及周围),脸皮表面也可趁热涂之。滴药前结膜囊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涂药后患者有舒适感,无需冲洗或作任何其他处理。共治61例,痊愈49例,好转7例。有的第1天见效,第2天痊愈。

备注: 西藏地区使用的鸭跖草,为同属植物大鸭跖草的全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