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暑证通治方


五物香薷汤

驱暑和中,通用。

香薷(四钱)  白扁豆  厚朴(姜制,各一钱半)  白茯苓(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香薷缩脾饮

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香薷(三钱)  缩砂(二钱)  草果仁  干葛(各一钱半)  乌梅肉  白扁豆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冷香饮子

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草果仁(五钱)  附子  橘红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煎至一盅,去渣,沉冷旋旋服,不拘时候。

香薷锉散

解暑毒,止霍乱

香薷  厚朴(姜制,各二钱)  茯苓(一钱半)  甘草(半钱)  陈皮  良姜(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入盐些少,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二气丹

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

硝石  硫黄(各等分

上为末,银器内文武火炒令黄色,再碾细,用糯米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时服。

五苓散

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泽泻(二钱半)  肉桂(一两)  赤茯苓  白术  猪苓(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枇杷叶散

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  厚朴(姜制)  陈皮  丁香(各半两)  白茅根  麦门冬(去心)  干木瓜  甘草(炙,各一两)  香薷(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汤或冷水调下,不拘时服。

消暑丸

伏暑引饮,脾胃不和

半夏煮,一斤)  甘草(生用)  茯苓(去皮,各半斤)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十丸,热汤下,不拘时服。

桂苓甘露饮

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吐泻,皆治。

肉桂(半两)  白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  滑石(碾,各二钱)  寒水石(碾)  甘草(炙)  泽泻(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入些少,热汤冷水任调下。

解暑三白散

冒暑伏热霍乱吐泻,小便不利,头目昏眩。

泽泻  白茯苓  白术(各五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灯心十茎,煎一盅,不拘时服。

十味香薷饮

暑气,和脾胃。

香薷  人参  陈皮  白术  黄芪  白扁豆  甘草(炙)  厚朴  木瓜  茯苓(去皮,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不拘时服。

香朴饮子

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甘草(炙)  紫苏  泽泻  香薷  半夏曲  白扁豆  乌梅肉  木瓜  厚朴(姜制,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一个,煎至一盅,食前服

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烦渴畏食,并皆治之。

缩砂  半夏(汤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去芦)  赤茯苓(去皮)  藿香(去土)  白扁豆(姜制)  香薷  厚朴(姜制)  木瓜(各一钱)  甘草(炙,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个,煎一盅,不拘时服。

圣惠方

绞肠痧,痛不可忍,辗转在地,或起或仆,其肠绞结在腹,此是中毒之深,须臾令人死。

上用盐一两,热汤调灌病人口中,盐气到腹,其痛即定。

竹叶石膏汤

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石膏(半两)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二钱)  甘草(炙,半钱)  半夏(汤洗七次,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黄连香薷汤

伏暑伤冷,霍乱转筋,心腹撮痛,四肢厥冷。

香薷(三钱)  厚朴(姜制)  黄连(各二钱)

上先将厚朴黄连二味,同生姜四钱,一处捣细于银石器内,慢火同炒令紫色,取起入香薷,入水一盏,一盏,煎八分,去渣用瓷器盛于新汲水中,沉令极冷服。如中暑搐搦,内加羌活二钱。寻常感暑燥渴,吐泻不甚重者,方中可去黄连,只加白扁豆二钱,微炒,锉煎,如前法服之。如炒煮药,莫犯铜器。

辰砂益原散

伏暑,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心神恍惚

辰砂(三钱)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白沸汤调下。

冷香汤

伏暑,引饮躁渴,过食生冷成霍乱

良姜  附子(炮,去皮脐)  甘草(炙)  檀香(各二钱)  干姜(炮,一钱)  丁香(三分)  草果(一钱半)

上咀,作二帖,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滓贮瓶中,沉井中,待冷服之。

御爱姜苏丸

中暑恶心,头疼烦躁生津止渴。

紫苏叶(拣净,五两)  乌梅肉(切炒,二两)  甘草(生,三分)  桂心(去粗皮,半两)  香薷(拣净,半两)  生姜(切,焙干,一分)  木瓜(干者二两,如生,去皮穰,切焙)

上为细末,炼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细嚼,热水送下。

广顺散

中暑烦渴。

甘草(三两半,炙)  肉桂(去粗皮,一两)  干姜(炮,一两)  紫苏叶(半两)  乌梅肉(焙干,一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冷水调下,沸汤调服,亦得。

龙须散(一名甘草散

冒暑伏热,心膈燥闷,饮水过度,不知人事,及霍乱作泻作渴,咳血吐血小便下血头旋目晕

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两)  乌梅(去仁,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飞罗面(二两,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  白矾(枯,一两,一方生用)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一服即愈,亦解诸毒物,虽平日不饮冷者服之,亦有奇效。一方加诃子肉,滴水为丸,谓之龙涎丸,仍以末调下。翟公巽参政易名濯热饮子,水为丸,弹子大,阴干细嚼,水送下。

地仙散

伤寒伏暑烦热不安,及烦热虚劳

地骨皮(去木,二两)  防风(去芦,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温服

中暑不拘老少。

上用不蛀皂角,不计多少,刮去黑皮,烧烟欲尽,用盆合于地上,周回勿令透烟,每用皂角灰一两,用甘草末六钱和匀,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气虚人温浆水调下。昏迷不省者,不过两服,吴内翰备急用皂角五斤,去皮弦,炙焦存性,甘草五两,盖中暑人痰塞关窍皂角能疏利去痰故也。一方用米饮下。

中暑甚妙。

上用上等重罗细面,以姜汁及水和成饼子曝干,却碾末收之,每服二三钱,新汲水调服

香薷丸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根,一两)  紫苏(去粗梗)  干木瓜  藿香叶(洗去砂土)  茯神(去木,各五钱)  甘草(炙,赤色)  檀香  丁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炼和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温汤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儿每服半丸,不拘时候。

水瓢丸

冒暑,解烦渴。

乌梅肉(四两)  甘草  青盐  干木瓜  白茯苓  檀香(各一两)  麝香(二钱半)

上除麝香别研,余并为细末,炼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温水嚼下,不拘时候。一方有人参

水葫芦丸

治证同前。

百药煎(三两)  人参(二钱)  麦门冬  乌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泼火散

伤暑烦躁发渴,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妇人热血崩

青皮(去白)  赤芍药  黄连(去须)  地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一方将水调服,治血痢,水一盏煎服。

通草散

伏暑下血久痢。崇宁二年,自太府出为发运,夏及秋患痢两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医皆曰此痢也,闻泗州青阳镇李中和助教善医,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脉,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曰:血多白少,小便涩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旧因伏暑小便转导入大腑,由心经而过,遂化为血,大小便下,故其状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归本脏即安。

通草  木通(各半两)  泽泻(一分)  竹茹(二钱少用,老人减半)

上锉如大米粒,或为细末,就锉时即每服秤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细末,即每服抄二钱,依前法煎,食后并夜卧各一服,便住。信知天下有如此妙医,余家致婢久痢,服之皆安,故记传久。

异功敌暑丸

伏暑,或吐或泻,有效。

黄连(一斤,净)  陈仓米(二升,水二碗拌湿)

上于锅内如罨饭法,米熟为度,晾干为末,以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饭汤下,不以时。

檀香丸

解暑毒。

檀香(一钱)  杏仁(去皮,二钱半)  乌梅肉(二两)  紫苏叶(一两)  茴香(三钱半)  百药煎(二钱半)  甘草(一两半)

上为细末,炼为丸,如弹子大,非时含化。

白梅汤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口干烦渴,津液不通。

白梅(二十九个)  檀香(三两)  甘草(四两)  盐(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五片,青竹叶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五圣汤

暑病呕恶,每遇夏月,不进饮食,疲倦少力,见日色则头目昏痛,恶心多睡。

贯众  黄连(去须)  甘草(微炙)  吴茱萸(汤洗七次)  白茯苓(去皮)

以上五味,并生用各半两。上咀,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候日午时,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送下,了再如前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看吃得几片,以药汁尽为度,不损脾胃,不动脏腑,须是觉大烦时服之。

蜡梅丸

止渴生津

蜡梅花末  干姜末  甘草末  枇杷叶末  百药煎末  乌梅肉末(以上各一两)  (五两)

上先熔开,投二两,和上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实大,夏月长途,一日含化一丸,妙。

中暑迷闷欲死。

上取蒜一瓣生嚼,以新水送下,或不能嚼,水研灌之,立可效。热死人切勿便与冷水及卧冷地,正如冻死人,须先与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暍死人,惟得置日中,或令近火,以热汤灌之即活。一方以烂蒜嚼三两瓣,温水送下。

治时暂伏暑

上用香附子,臼中捣去皮,入姜汁炒香为末,入砂糖,丸如龙眼大,先呷麻油少许,次嚼药,冷水送下,当时便觉清凉。

春泽汤

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泽泻(三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二钱)  桂心(一钱)  人参(一钱半)  柴胡(一钱)  麦门冬(一钱半)

渴甚去,加五味子黄连各二钱。

上咀,每服七钱,水一盅半,灯心二十茎,煎一盅,食远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