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咳论第三十八篇


咳,肺病也。形寒饮冷,则为肺咳,而五脏六腑,皆能为咳。

五脏则关于肺,六腑则聚于胃,而治各有法。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凡咳皆出于肺,故为此问。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肺,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愿闻五脏六腑之咳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

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皮毛先受邪气,则外寒;饮食寒气则入肺,则内寒,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于肺。是为肺咳。此言形寒饮冷而为肺咳也。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五脏之气,合于四时,其受病也,各以其时,当其主气之时而受,至非其主气之时,各传以与之而为咳。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

甚则为泄为痛。

治,犹主也。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主时。主时而感于寒则受病,微则手太阴受寒而为咳,甚则足太阴受寒,而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申明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之意。咳病属肺,故先举其秋,肝心脾肾虽先受之,皆传于肺而为咳。脾为阴中之至阴,寄王四时,乘至阴,即其王时也。

帝曰∶何以异之?

五脏皆传于肺而为咳,诸脏未悉其状,故问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肺出音声,以司呼吸。故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喘久而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咽肿喉痹

心脉起于心中,上挟咽,复从心系,上肺,气通于喉,故心咳之状,咳则心病,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

肝脉布胁肋,上注肺,故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者地气也。肺者天气也。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于天,故脾咳之状,咳则右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右肩背,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腰者肾之外候,故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水气上逆而咳涎,凡此申明五脏咳状之各异也。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五脏而问六腑之咳,从何受病。

岐伯曰∶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长虫蛔虫也。诸病由腑及脏,咳病由脏及腑,故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也。五脏咳病,皆归于肺,故五脏先举其肺,六腑咳病皆归于胃,故六腑先举其胃,胃者脾之腑,故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咳而呕,胃气逆也。呕甚则长虫出,胃中冷则吐蛔也。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胆者肝之脏,故肝咳不已,则胆受之,咳呕胆汁,胆气上逆,呕出苦涎也。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矢屎通,旧本误失,今改。大肠者肺之脏,故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咳而遗矢,大肠失职也。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先气,气与咳俱失。

小肠者,心之腑,故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咳而失气下气泄也。下气泄则咳平,故气与咳俱失。失,犹散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鸟去声。膀胱者,肾之腑,故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咳而遗溺膀胱不约,水气泄也。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灵枢·本俞》论云∶三焦中渎之府也;属膀胱,故肾咳不已,始则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之气不能自下而中,故咳而腹满,不能从中而上,故不欲食饮也。凡此皆五脏久咳移于六腑,其状如此。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此结上文之意,六腑以胃为本,五脏以肺为先,故承上文五脏六腑之咳而言,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聚于胃则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关于肺,则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聚胃关肺,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关肺而治脏者,治其俞,五脏之俞,皆在于背,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是也。聚胃而治俞者,治其合。六腑之合,皆在于肘之中。如胃合于三里,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曲池小肠合于小海膀胱合于委中三焦合于天井是也。若脏腑兼病,治浮肿者,治其经。经者,脏腑相通之经脉也。举浮肿,则涕唾气逆,皆在其中,得其治俞治合治经之意,而推展之,治咳不难矣,帝故善之。


相关链接